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稳定。2001-2003年我国农业生产连续三年出现了耕地面积、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三个连续减少,2003年秋,全国粮食价格开始上涨,粮食安全问题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的四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了农业的“重中之重”的基础地位,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重新成为各级政府必抓的重要工作,确保粮食供应成为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农业的首要目标,粮食安全问题也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一个省的粮食安全与供需平衡问题,不能孤立地自求平衡,必须放在全国粮食安全形势的大局中统筹考虑。江苏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安全问题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方面,发达地区粮食需求增长快。另一方面,发达地区经济增长和粮食发展政策、模式会对其它地区产生示范效应,影响全国粮食安全大局。本文试图在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大背景下,以江苏省粮食安全状况为研究对象,从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与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全省粮食生产、流通、贮备等粮食安全的各个层面,科学分析全省粮食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首先,本文追溯了粮食安全概念、基本内涵以及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阐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回顾了江苏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历史,并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江苏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一是口粮充分自给。即本地区粮食生产必须充分满足地区内部不断增长的口粮需求;二是供需长期平衡。即建立可靠的粮食调入或调出机制,实现粮食供应的长期稳定;三是储备规模适度。即要保证一定的粮食储备,形成较强的丰歉调节能力;四是兼顾品种结构。江苏口粮以粳米为主,相对于工业用粮和饲料粮,粳米往往是引发我省粮食供求失衡的先导性和敏感性品种,因此生产和贮备上都要兼顾粮食的品种结构。其次,总结了近年江苏粮食生产和消费特点,对未来几年我省粮食生产量和消费量进行了测算,提出我省粮食产需紧平衡的状态仍将持续。从江苏粮食生产发展轨迹可以看出近年来江苏粮食生产有如下特点:面积下降,单产提高,总量产不足需,品质效益提高;分析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来的消费情况可以得出江苏粮食消费特点:近期平衡,远期短缺,口粮自给有余,饲料粮严重不足;预测未来几年我省粮食生产能力仍然可以达到并保持3000万吨左右,粮食消费量包括口粮1650万吨、饲料粮1075万吨、工业行业用粮350万吨、种子用粮50万吨、新增储备50万吨,合计3175万吨左右。粮食产需紧平衡的状态仍将持续,表现为:稻米自给有余,小麦由基本自给到产不足需;玉米、大麦等饲料缺口较大,靠从外省(国)调(购)进。第三,分析了江苏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根据江苏未来城乡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变化趋势等,分析和测算全省中长期粮食需求总量仍然是刚性增长;对江苏省粮食安全的自然生产条件分析表明江苏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主要为:耕地面积减少,质量存在隐患;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不高;农田污染加重,生产环境恶化;对江苏省粮食安全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表明江苏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主要为: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农业新技术普及难度较大;农业科研与推广脱节,科技贡献率偏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支持手段有待完善;抗灾能力弱,市场风险大;农村经营管理体制落后于形势发展等。最后,提出了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的对策和建议。即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局出发,稳定粮食发展政策、防止产量大起大落;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机制、确保物流畅通;建立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构筑粮食安全的后道防线。在政策措施方面,应确立口粮自给的粮食发展政策,建立健全粮食生产扶持制度,强化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支持鼓励省内粮食产销区购销协作等;在粮食生产技术方面,应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实施良种育繁、病虫害防控、农机装备推进、标准粮田建设等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项目,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粮食市场流通机制,努力构筑完备的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灵敏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确保江苏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