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统筹城乡建设用地使用已由理论探索转向实践操作,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进入实质的存量整合阶段,城乡建设用地互动系统初现雏形并将不断运动发展。探讨城乡建设用地互动时空过程,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已成为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待探索的时代课题。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力图拓展城乡互动发展理论研究领域,改变将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孤立研究的现状,将二者置于城乡建设用地互动系统内进行综合分析。在利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城乡建设用地互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代表性指数、点格局分析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功效函数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等方法,从城乡建设用地数量、空间、效率以及综合角度考察了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互动时空过程,并探讨城乡建设用地挂钩重组的实现机制。这对实践上指导“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以及“加强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等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实践热点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选取城乡居民点变化指数(URSCI)和城乡居民点关系指数(URSRI)以及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城乡建设用地数量互动关系和特点。2001-2003年,北京全市URSCI>0,2003-2008年URSCI<0,且年度变化波动较大,URSCI的全局Morans I指数为0.1159;同时,城乡居民点关系指数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由0.3067增长为2008年的0.3750。北京市大部分区域处于数量协调互动的初级阶段,市域层面城乡建设用地数量互动呈现出由冲突向协调互动转变的态势;同时,不同层次与区域的数量互动差异显著,各区县间USSRI的空间相关性较小,但呈现增强趋势。并且,数量互动与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紧密,应进一步以人口城镇化推动建设用地城镇化,充分利用互动水平较高的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建设用地数量互动。
(2)应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空间变化特征,2001-2008年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NNI指数由0.50372减少为0.47333,集聚程度加强。各区县均呈现为集聚度加强的趋势,NNI变化范围0.14626-0.43234,集聚强度差异明显。另外,L函数运算结果显示,在空间尺度变化方面,随着尺度的不断增大,城乡居民点表现为聚集程度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空间互动研究结果表明:①城乡建设用地点格局表现出总体规模集中化和局部分散化并存的现象;②城乡建设用地互动对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的影响力度不断增强,总体点格局空间形态逐步向规则化的方向发展,小部分区域反方向发展;③规模化、集约化和空间区位的合理化应是今后城乡居民点整合发展的主要趋势。
(3)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互动效率DEA有效性平均值由2001年的0.308增加到2008年的0.407,,农村居民点由0.4869增加至0.5761,城镇建设用地由0.3236增加到0.5856,互动效率较低,同时市区和近郊区互动效率提升较快,远郊区效率提升较慢;而规模效率是影响城乡建设用地互动的主要因素。应改变土地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技术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来加强城乡建设用地集约程度的提高。
(4)基于功效函数对城乡建设用地互动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2001-2008年北京市城乡建设用地互动协调指数为0.2576,互动态势趋向良好。空间上,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综合互动程度最好,而延庆县、顺义区、门头沟区互动较差。进而以区县为单位划分北京市为四类不同互动模式区。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为土地--土地互动区,城乡建设用地互动方向为促进近郊的农村居民点城市化转型;石景山、顺义、通州、大兴为人口--土地互动区,本区应以人口的城乡快速流动调控城乡建设用地互动,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匹配程度;平谷区、房山区和昌平区为资本--土地互动区,未来应阻止盲目扩大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通过政策和市场手段鼓励对现有农村居民点进行挖潜改造;门头沟区、怀柔区、延庆县和密云县为区域--区域互动区,应通过各区县间、各地貌类型加强区域城乡建设用地联动,促进区域生态涵养功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