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名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是人类文明留在地域空间的烙印,被誉为“时间的化石”。《易》曰:“地载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大地是万物繁衍生息的载体,自古大众就把大地视作母亲一样亲近。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地名是居住其上的人们对大地依恋情结的一种诠释。它记录了一地的历史往事,反映了当地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信念与追求。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用勤劳和智慧共同谱写了璀璨夺目的文明华章,地名就是这些文明的空间见证。地名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时代的发展而变迁。纵观中国的历史地名不难发现,最早几乎都是以自然界的山川河流及物产作地名。古人认为地之所以为地,因其能载万物。《博物志》曰:“地以名山为辅佐,石为之骨,川为之脉,草木为其毛,土为其肉”。离开其所载之物,就不能称之为地,地名自然要以物来命名。反映了早期人们的淳朴自然和谐观。随着社会发展,地名渐趋人文化,汉族聚居地这一特点尤为突出,仅在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较为完整地保存着远古命名特征的原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地名由于统一国家政治统治需要和民族融合而进行的汉化也逐渐朝着一趋势发展。于是地名的涵义和人类追求的和谐就渐行渐远。少数民族语地名时历史的产物,民族文化的载体。对民族的生存坏境、历史进程和文明成果等,具有鲜明的标识和见证功能。现居住贵州的侗族根据考证是从江西一带迁移过来的,具体迁入贵州的时间无从考证。但侗族的形成是在宋代,而后由于战乱几经迁徙,相对固定地居住在贵州今天侗族分布的地域应该是在明清时期。他们居住地的侗语命名也应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本文即是以大致形成于明清,现仍在使用的贵州侗族聚居地地名这一角度来揭示侗族的和谐精神内涵,探究民族特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途径。本文的第一章在借鉴引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地名角度探究侗族人民共同的心理特征及共同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第二章介绍贵州侗族地区的居住地选择和地名命名特征。第三,四章举例论证地名反映出的侗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