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县,煤矿城市,位于“煤乡”山西省的中南部,霍西煤田中部。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霍县煤业发达。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霍县煤业包括地方国营煤矿、县营煤矿、社队煤矿、公社联营和私开小煤矿,煤矿类型较为齐全,兼具我国煤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霍县煤业研究,可透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整个经济发展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霍县煤业一改之前被压迫、束缚的境况,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霍县煤业着手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得到了恢复和初步发展。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霍县煤业继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新建矿井,对老矿进行挖潜、革新、改造,对私营小煤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号召之下,急躁冒进的“左”倾思潮在霍县煤业中占据上风,霍县煤业也由此开展“大跃进”运动。为了扭转颓势,煤炭工业部对煤炭工业进行了第一次大调整,尽管霍县煤业本身也存在有一些不完善的因素,急躁冒进的“左”的思想尚未根除,但总体形势一片大好。“文化大革命”初期,霍县煤业革命与生产的双轨运行。中共“九大”之后,霍县煤业随着政治的波动而起伏。“九大”之后霍县煤业的“伏”,不论是因“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的认识而“停产闹革命”,还是在“批修整风”运动中由批“左”转为批右,都是因为“左”的错误占据上峰。“九大”之后霍县煤业的“起”,则是源于对“左”的错误的抵制,但由于“左”的错误未能根除,这种“起”也仍是有限的。“全面整顿”之后,霍县煤业的“抓革命、促生产”渐归正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霍县煤业虽然受“左”的错误影响,但出于对生产状况的直观感受,又具有自身发展的独立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霍县煤业遵照中央指示,遵循“鞍钢宪法”,开展了“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运动,虽然“左”的思想使运动成效大打折扣,但霍县煤业仍得到了有限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霍县煤业对“抓革命,促生产”的把握在煤业的建设和发展方面直观的表现出来。“文化大革命”时期,霍县煤业“先生产、后基建”和“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颇为流行,但仍在“抓革命”的同时,兼顾基建,兼顾生活。此外,“文化大革命”时期,霍县煤业在管理方面,规章制度一度被批判为“管、卡、压”,然在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邓小平全面整顿时期,霍县各煤矿致力于厘清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管、卡、压”的界限,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动群众参加煤矿管理,煤矿管理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