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背景与目的:超过70%的肿瘤内科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也较常见。本研究目的:了解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状况,探讨糖皮质激素在肿瘤内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整群抽取2005年1月~2006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科的全部住院恶性肿瘤患者病历,入选符合标准的患者,填写统一的病例报告表格,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诊断及分期、抗肿瘤治疗方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情况等信息。依据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平均日剂量分为三组(各类糖皮质激素按照等价剂量均换算为甲泼尼龙剂量):I组(低剂量组)<20mg/天,II组(中剂量组)20~40mg/天,III组(高剂量组)>40mg/天;依据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天数将患者分为三组:单日组,短期组2~7天,长期组>7天。详细统计分析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情况及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反应,并进一步对低钾血症(<3.5mmol/l)、血糖增高(>7.8mmol/l)及低钙血症(<2.12mmol/l)等主要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共有505例次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例符合纳入标准。2005年、2006年肿瘤科住院患者糖皮质激素应用率分别为58.6%、69.6%。超过90%的肿瘤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种类为地塞米松和/或甲强龙。糖皮质激素主要治疗目的为:防治恶心呕吐、预防过敏、改善食欲、减轻局部水肿、治疗放射损害、降低颅内压、改善骨髓抑制、减轻脊髓压迫及缓解癌性疼痛。患者一般状况不同用药剂量和用药天数也不同,大多应用日剂量为20~40mg,用药疗程超过两天。糖皮质激素相关不良反应主要为:低血钾(18.2%)、高血糖(17.2%)、低血钙(32.9%)、继发肺部感染(9.3%)、失眠(4.6%)、肝功能损害(7.7%)以及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3.8%)。将发生率>15%的不良反应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钾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高血压、诊断分类和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天数,保护因素有:KPS评分(OR:0.206,95% CI:0.097、0.436);高血糖的危险因素有:体重、诊断分类和糖尿病/高血压,保护因素有:KPS评分(OR:0.449,95% CI:0.247、0.816);低血钙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和糖尿病/高血压,无相应保护因素。
结论:糖皮质激素在肿瘤临床应用广泛,大多采用中等剂量中短期治疗的方法。最常发生的不良反应为低血钾、高血糖和低血钙,应用剂量对其主要不良反应的影响相对较小,应用天数和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基础疾病、肿瘤类型、分期、KPS评分对其主要不良反应的影响相对较大。
第二部分:
目的:了解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体内皮质醇的水平,并观察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清皮质醇的影响。
方法:系统抽取2007年1月至2007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肿瘤科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31例,其中食管贲门癌8例,胃癌12例,结直肠癌11例。另有健康成人30例。共分两组:I组为消化道肿瘤组;II组为健康对照组。消化道肿瘤组患者接受每日40mg甲强龙治疗,连续应用5天。采用皮质醇放射免疫测定盒测定消化道肿瘤患者及健康成人血清皮质醇水平。按照EORTCQLQC-30标准评估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系统,多组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两组分析用t检验,以P<0.05定义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31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总体平均血清皮质醇水平高于对照组(312.39±57.64 vs144.64±52.2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贲门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患者血清皮质醇的测定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胃癌患者的血清皮质醇增高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食欲、精神、睡眠、疲乏和疼痛五项指标均有所改善,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
结论: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内源性皮质醇水平较正常健康成人升高。中等剂量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对患者内源性皮质醇水平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