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别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比较桦褐孔菌四种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及其相关的免疫学研究,筛选出每种多糖对肿瘤细胞抑制的最适剂量,并通过染色观察其作用机理,以便为新药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通过MTT法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进行研究,给药浓度分别为10、50、100、200、400μg/mL,并结合HE染色与AO/EB染色,观察其细胞核形的变化;另对B16小鼠黑色素瘤进行体内及体外实验研究,体外实验采用MTT法检测B16细胞增殖情况,体内实验为建立小鼠体内移植性肿瘤细胞B16模型,随机分组,给药,10天后,称量瘤、胸腺和脾脏的重量,计算抑瘤率与脏器指数;取瘤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分离血清测定IL-2和TNF-α的含量;取脾脏进行研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中CD4+/CD8+的比值。桦褐孔菌四种多糖不同浓度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胞内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19.7%、43.1%、30.4%、27.2%和26.7%;胞外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50.3%、32.0%、29.1%、13.2%和12.6%;胞内外混合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12.3%、13.5%、17.2%、36.1%和45.1%;发酵浸膏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6.5%、13.9%、17.1%、42.3%和46.1%,通过HE染色与AO/EB染色的结果可发现大量凋亡细胞。桦褐孔菌四种多糖不同浓度对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胞内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11.2%、16.8%、42.9%、46.1%和29.7%;胞外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53.5%、31.7%、18.7%、12.4%和10.8%;胞内外混合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10.5%、15.8%、29.7%、40.1%和51.5%;发酵浸膏多糖的抑制率分别为22.9%、28.1%、38.5%、41.3%和59.2%。体内实验的抑瘤率为:胞内多糖高、低剂量组分别为48.42%和37.89%;胞外多糖高、低剂量组分别为41.05%和57.89%;胞内外混合多糖高、低剂量组分别为52.63%和42.11%;发酵浸膏多糖高、低剂量组分别为58.95%和32.63%。且桦褐孔菌四种多糖均可提高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四种多糖能够增加血清中IL-2和TNF-α的含量;石蜡切片结果显示肿瘤抑制率高的组分中,细胞在体积和形状上都发生了改变,可明显看出细胞生长受到了抑制,死亡的细胞比较多;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可知桦褐孔菌胞内多糖高剂量组、胞外多糖低剂量组、胞内外混合多糖高剂量组和发酵浸膏多糖高剂量组能够显著提高脾脏中CD4+/CD8+的比值。体外抗MCF-7人乳腺癌细胞方面,四种多糖的最佳抑制浓度分别为50μg/mL、10μg/mL、400μg/mL和400μg/mL;体外抗B1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方面,四种多糖的最佳抑制浓度分别为200μg/mL、10μg/mL、400μg/mL和400μg/mL;体内实验方面,通过对血清中IL-2、TNF-α和脾脏中CD4+、CD8+含量的测定,可判断出桦褐孔菌多糖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发挥药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