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视航空运输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人”是民航运输体系中最具灵活性、适应性和脆弱性的要素,对民用航空运输的平稳运行和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从汉莎航空9525次航班空难事故到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功处置川航3U8633航班险情,自国际民航组织(ICAO)首次发布航空人为因素手册再到中国民航局出台《机组资源管理训练》咨询通告,世界各国民航当局、运营商与科研人士分别从社会认知、人格、安全文化、组织变革等角度,在分析飞行员人因失误的心理特征及其发生机制的同时,也在甄别飞行安全的保护性因素及其积极影响路径。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临挫折、逆境、险情等消极事件时帮助其提升应对能力,避免陷入心理创伤与应激障碍的保护性个体特征与适应过程。着眼于飞行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以及新冠疫情期间民航安全管理常态化的现实需要,心理韧性对于飞行员应对生活与工作中的挑战性应激源以及民用运输航空产业实现安全操作与持续安全飞行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与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民航飞行工作现实情境与飞行员特殊职业特征背景,构建航线飞行员心理韧性的理论体系,开发民航飞行员心理韧性的测评工具,并从应然走向实然,进一步探索我国民航飞行员心理韧性的现状特征,揭示民航飞行员心理韧性对飞行安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内容与结论不仅是对于航空心理学研究中的前沿关注,同时也是对于以核心胜任力和职业适应性心理评估的证据输入为基础、以覆盖日常飞行训练全要素和全周期为特征、以持续提升飞行员对事故险情的风险管控能力为目的的飞行员技能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构建这一重大现实需要报以回应。具体研究思路及内容包括:研究一基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体系对心理韧性相关界定与阐释,结合半结构化访谈质性分析结果,提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员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包含“态势感知与风险决策”、“自动化系统操控”、“机组管理与人际互动”3个一级范畴以及“风险知觉”、“风险评估”、“风险预期”、“自动化系统认识”、“自动化程序操作”、“自动化态度”、“民航机组领导”、“民航机组合作”8个二级范畴。其中,“态势感知与风险决策”、“自动化系统操控”、“机组管理与人际互动”三个主范畴均与核心范畴民航飞行员心理韧性直接相关,同时“态势感知与风险决策”分别通过影响“自动化系统操控”与“机组管理与人际互动”,间接同民航飞行员心理韧性相关。研究二依照研究一提出的理论模型,进一步编写相应测评题项,并通过反复测评修订形成包含3个因素、12个题项的适用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员心理韧性的测评量表,量表的测量结构同民航飞行员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基本一致,量表的信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满足实证研究的工具支持需要。研究三借助研究二形成的测评工具,以514名中国民航飞行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中国民航飞行员心理韧性的现状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在调查样本心理韧性总体状况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基于不同人口统计学因素划分的不同样本群体的心理韧性的特点及差异。结果显示,一方面,在整体情况上,我国民航飞行员在心理韧性的3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均达到10分以上,超过了各个维度的理论平均值,表明我国民航飞行员心理韧性的发展总体水平是比较理想的,同时我国民航飞行员在“态势感知与风险决策”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其它维度,在“机组管理与人际互动”维度上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其它维度;另一方面,在我国民航飞行员心理韧性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分析上,“机组领导与人际互动”维度在职务与地域变量上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具体表现为,飞行教员群体在“机组领导与人际互动”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机长与副驾驶群体,来自西北、东北两个地区的飞行员群体在“机组领导与人际互动”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的群体。同时,“态势感知与风险决策”、“自动化系统操控”以及“机组管理与人际互动”维度在飞行经验上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即累计飞行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的飞行员群体在量表所有三个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飞行经验相对匮乏的群体。研究四基于调节聚焦模型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通过对514名民航飞行员实证调查数据进行路径分析,探讨飞行员心理韧性对飞行驾驶安全行为的影响,以及风险感知、职业使命、组织安全氛围感知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飞行员心理韧性会通过增进风险感知与职业使命感,进而促进飞行驾驶安全行为;组织安全氛围感知正向调节风险感知在心理韧性与飞行风险卷入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与拓展了心理韧性的效应研究,同时对民航飞行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