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家派克在《文学中的都市形象》一文中指出:都市文学有三中存在方式:与乡村文学相对立的广义的都市文学,以描绘都市并批判都市罪恶的都市文学,还有描绘都市深层文化心理和潜意识的都市文学。本文则试图从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源起入手,考察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生成、断裂、延伸、嬗变与转型的轨迹——即以“新写实”这一西方文学思潮在中国的接受演变为例,同时考察“新传奇”这一传奇文学(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模式)创造性转化后的命运,来研究当代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传统与吸收西潮的问题。全文共分为“新写实”的归来、“新写实”的转变、“新传奇”的延伸、“现代传奇”的兴起四个部分。 “新写实”取自于西方的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诸思潮的结合,或许考虑到了作家的创作经验、审美判断,茅盾将其和上海这个现代都市的畸形发展结合起来,提出了“都市文学”的创作主张,其作《蚀》被认为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开山之作,而《子夜》则被誉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第一座高峰。而其文学主张,几十年后在方方、池莉的“新写实小说”中又出现了。 传奇作为在传说与事实之间游移不定的边界地带生长繁荣的一种文学样式,以故事为中心的叙述受到了普通市民的喜爱。在社会日益物质化、消费化的今天,“新写实”小说在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传奇化”的倾向。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与其写作的民间立场在“眼球经济”的冲击下正日益衰落。从对通俗题材的热爱到对媚俗趣味的追求,在作家心目中,雅俗共赏已经显得老套,只有提供一种大众所需要的审美欺骗才能赢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并使自己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传奇作为一种小说样式与创作方法一直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与追捧,在才女张爱玲笔下,更是加入了独特的人生体验与人生哲学,对社会生活及人性的别样观照,使传奇演变为“新传奇”,并成为40年代中国都市文学的代表作。但在中国的社会变迁中,“新传奇”一再被压抑和遗忘了。只是在世纪末时,作家王安忆以一曲《长恨歌》来回应一代才女的辛勤努力与卓越贡献。而由此产生的“上海怀旧”情结,却在无意中充当了意识形态转换的工具。 在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变化越来越快的今天,“现代传奇”反映了在后革命、后殖民、后现代相互冲突中的中国知识精英陷入了一种无可言说的困惑与迷惘。因此,“现代传奇”中对物质消费的向往,对身体、性的放纵成为了“70年代人”自我放逐与狂欢的最佳方式。而其作品《上海宝贝》则反映了90年代都市文学中多元的现代性。 90年代中期后,文学一面手足无措,东倒西歪,一面也屡错屡试、竭力调整,始终都在本能地挣扎,要回应现实生活的巨大变动——这期间,革命意识形态从被质疑到被抛弃,新意识形态从酝酿到兴起。作家的创作,一直在求“新”与求“实”之间寻求突破。而现代都市文学传统的断裂,也是我们在追求物质现代化的过程中,消费成为主旋律而人文精神日渐衰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