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我国荒漠化发生的潜在区域之一的干旱亚湿润区为例,通过对荒漠化自然、经济和社会成因的分析,参考国内外荒漠化治理效益评价的相关研究,在调查、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学科理论,建立了区域和典型荒漠化工程两个尺度荒漠化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分别在干旱亚湿润区北京市大兴区和大兴区桑马房村进行了区域荒漠化治理效益及典型荒漠化治理工程效益评价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干旱亚湿润区荒漠化可持续治理模式框架。为研究区及相关区域荒漠化治理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我国干旱亚湿润区区域荒漠化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和干旱亚湿润区典型荒漠化治理工程荒漠化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分为综合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具体指标三个层次。其中第1层次的综合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个第2层次指标,生态效益由林木绿化增加率等6个具体指标测度,经济效益由人均纯收入提高率等5个具体指标测度,社会效益由恩格尔系数下降率等5个具体指标.测度,并确定了各层指标的权重值和综合效益评价模型。(2)干旱亚湿润区北京市大兴区不同时段荒漠化治理效益评价结果如下:以1952年相关指标为基准值,1975年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值为0.24,治理效益属于较差等级,全区生态系统极不稳定,土地荒漠化十分严重,人均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当地群众对荒漠化治理认同度低;1994年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值为0.57,治理效益属于中等等级,全区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人均收入达到相同区域中等水平,当地群众对荒漠化治理多数认同;2000年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值为0.64,治理效益属于优良等级,生态系统基本稳定,荒漠化土地大部分消失,人均收入达到相同区域中高水平,当地群众对荒漠化治理普遍认同;2005年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值为0.80,治理效益属于优秀等级,生态系统已经稳定,荒漠化土地基本消失,人均收入达到相同区域高等水平,当地群众对荒漠化治理高度认同。(3)干旱亚湿润区北京市大兴区桑马房村荒漠化治理工程效益评价结果如下:以荒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前的1993年相关指标为基准值,工程实施后的2000年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值为0.67,治理效益属于优良等级,植被荒漠化治理体系较完善,荒漠化土地大部分消失,人均收入处于同县市中高水平,绿化美化程度较高,居民对荒漠化治理普遍认同。(4)构建了干旱亚湿润区荒漠化可持续治理模式框架。以荒漠化治理效益研究为基础,应用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等学科理论,构建了干旱亚湿润区荒漠化可持续治理模式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应用技术体系、运行保障体系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