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对个人层面的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昂扬正气、积极向上、敢于承担的高尚品格的公民。责任感不仅是道德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每个公民都有义务承担责任。初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生力军,其责任意识的强弱程度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因此,今天学校的道德教育及课程改革都把“责任意识”的培养作为当今教育的重点方向。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课程培养目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其中责任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使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规范。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大多关注智育培养,较少关注对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培养;再加上家庭、社会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初中学生的责任意识总体状况令人担忧,现实社会中屡见不鲜的责任丧失情形使我们倍感责任教育更加刻不容缓。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尝试从担负德育课程重任的思想品德课入手,在了解目前初中学生责任意识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原因,着重探究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初中学生公民责任意识培育的对策。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对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基本认识。首先,介绍了公民意识的内涵,并从国家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这几个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指出责任意识处于公民意识的核心地位。其次,对公民责任意识进行解读,在对责任意识的理解上进一步指出了公民责任意识的涵义,并从初中学生应该承担的对自己的责任意识,对他人、集体、家庭的责任意识,对社会、国家、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方面细化了初中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了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对初中学生进行公民责任意识的教育既是扎扎实实推进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又是多元价值观影响下培养社会需要的健全的现代人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本文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的生成规律,提出了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的可行性。第三部分着重分析目前初中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思想品德课的视角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发现,目前初中学生对自身的责任意识从整体上看还不太理想;对他人、集体、家庭的责任意识方面,有一定的认同,但是行动力不强;对社会、国家、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意识有待加强,责任行为还需提高。其原因之一在于学校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不全面,责任意识教育的方法实效性不佳,另一方面在于部分教师的责任意识不高,再加之初中学生的整体认知偏低因素,也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另外学校环境、社会氛围以及家庭方面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堂中,但其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们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第四部分是从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加强初中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主要涵盖责任教育内容、责任教育方法、教师责任素养和学生自我教育几个方面。首先是从思想品德课的课堂中,室外课堂和校园、社会、家庭这几个方面来挖掘课程资源,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其次,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中加强责任教育,主要通过榜样示范法,角色体验法,实践锻炼法这三种方法的有效结合,达到最好的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再次,思想品德课的教师的责任教育观念,责任知识和责任品质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师责任意识的形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应从这些方面引起注意。最后,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提高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同时也应注意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尊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规律,促成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还需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教育,以更好地巩固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