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猕猴桃复合体染色体倍性与cpDNA单倍型的地理分布变异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qncy1239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猕猴桃原变种和美味猕猴桃变种同属于中华猕猴桃复合体,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各省,目前所栽培的优质猕猴桃品种大多选自其野外居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对野生中华猕猴桃复合体居群进行大范围的调查和研究,在探明其倍性变异及不同变种和倍性小种地理分布规律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发现优质的表型和基因型,指导倍性育种策略的制定。另一方面,基于叶绿体DNA单倍型的遗传和地理分布变异研究,并进行初步的谱系地理学探讨,对探明中华猕猴桃复合体遗传变异的地理分布格局、揭示物种的历史演变以及其中涉及的杂交格局、花粉介导的基因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育遗传策略的制定及新品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实现猕猴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猕猴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用流式细胞仪对来自贵州、湖南、广西、广东四省的43个中华和美味自然居群进行了倍性测定,发现两者的倍性变异水平丰富,均含有二、四、六、八倍体,其中六倍体和八倍体的中华猕猴桃、二倍体的美味猕猴桃为首次发现;另外,在猕猴桃物种中首次发现了三倍体。对二、四、六倍体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经度的降低、纬度的增大,倍性水平也随之提高。在地理分布上,中华猕猴桃偏东分布,而美味猕猴桃偏西分布;各倍性小种则表现出明显的渐变趋势,从东向西,从南向北,多倍体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2)对来自26个中华猕猴桃居群和28个美味猕猴桃居群的样本进行了叶绿体基因片段测序,共鉴定出17个单倍型,中华或美味特有单倍型及稀有单倍型较多;且单倍型的分布具有一定地域性,优势单倍型偏中西分布,而稀有单倍型偏东分布。中华猕猴桃复合体的总遗传多样性较高(hT=0.7640),而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低(平均值为0.4184)。中华猕猴桃的单倍型多样性(0.7340)和核苷酸多样性(0.0018)均比美味猕猴桃的高(0.6162、0.0004);中华猕猴桃居群与美味猕猴桃居群之间成对遗传分化系数Fst的平均值(0.5764)大于中华(0.4952)或美味(0.1519)猴桃居群之间的Fst平均值,而AMOVA结果也表明,两变种之间的遗传分化较大,可能是由两者在地理分布上的隔离造成的。居群的总遗传分化系数较低(Nst=0.433,Gst=0.460,Fst=0.428),表明由花粉介导的父系遗传基因交流频繁。单倍型H2和H3出现频率高且处于单倍型网络的中心,推测其为古老单倍型,而两者集中分布的云贵高原、武陵山系和雪峰山系的居群遗传多样性高,可能是冰期避难所。中性检验的结果不能断定中华猕猴桃复合体在历史上有过分布区扩张。
其他文献
电力传输线路设备的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电力线路及设备长期暴露在大自然之中,其不仅承受正常机械载荷和电力负荷的作用,而且还会不断经受污秽、雷击、
本文制备了基于双壁纳米碳管(DWCNT)的场效应器件,并分别研究了其在低电场和高电场下的电学输运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用DWCNT构造的场效应晶体管中发现三类不同的场
氮(N)素是诸多生态系统的重要限制因子。由于人类活动,氮沉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氮沉降通过改变土壤pH、氮和碳的可利用性等改变着微生物生长和活性,及氮循环过程。  氮
湿地土壤种子库一直以来都是开展退化湿地植物群落恢复的重要基础。本论文研究了天鹅洲退化湿地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及其与地面植被的关系,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种子库的群落构建
随着通信技术的广泛发展,数字通信信号的调制方式变得越来越多种多样,无线通信环境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中若想准确无误的从截获到的信号中解调出有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实验系统已经可以借助现代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带给学生更真实的实验体验。虚拟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具有投入成本低廉、无损耗、维护简
理解植物各器官间功能性状的关联,有助于确定控制功能性状的内在机制以及性状间的比例(scaling)关系。基于内蒙古温带草地19个地点、42种优势草本植物的野外观测,本研究分析了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能产生溶血性鱼毒素,是对水产养殖业最具威胁的甲藻之一,适广温广盐,为世界广布种。2005年,在东海的长江口和舟山群岛发生了大规模的米氏凯伦
稻属(Oryza L.)是禾本科(Poaceae)中的重要植物类群,包含20多个野生种和两个栽培种,共有十个基因组类型,即A,B,C,E,F,G,BC,CD,HJ和HK,蕴藏了极为丰富的遗传资源,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