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迟子建作为新时期登入文坛的东北女作家,尽管创作中不乏地域特色、女性书写、对现代文明的反思等等,但在已有的三十五年的创作生涯中,她独立于任何一个文学流派。80年代中期以来文坛纷繁复杂,迟子建却在这喧嚣之中独守一方明净,给文坛吹入一股清新之气。她是一个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兼具的作家,一方面她不回避书写现实生存的苦难艰辛、自然人性的复杂迷惘,另一方面她努力拥抱这些不美好,用温情和善意消解丑与恶,给残缺以宽容和理解,因此其作品总有一种宜人的温度,呈现出哀而不伤、清朗湿润的迷人气质。即使是对人类最深的恐惧——死亡的书写也不乏此魅力。
笔者欲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书写,探索作者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控制机制的艺术化使用使得死亡书写在苍凉的底色中涌动着温暖,传达出作者和谐统一的生命哲学和温情主义的文学信仰。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共三节:第一节阐述迟子建创作及研究概况,第二节梳理与“死亡叙事”有关的研究成果,第三节简述选题缘由和研究方法并对本文涉及的“死亡”、“叙事学”、“死亡叙事”等概念进行必要的说明。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限知的儿童视角、女性视角和全知的上帝视角三个角度考察小说死亡叙事在各阶段的变化,挖掘蕴含其中的和谐统一的生命哲学。第二章从叙事控制机制角度看文本如何运用时间因素、空间因素、景物因素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对死亡的诗意与温情书写,并折射出作者温情主义的文学信仰。第三章主要从死亡意象的丰富性、叙事语言的风格、叙事意境的风格三个方面论述小说死亡叙事中兼具神性与诗性的独特审美品格。结语部分指出,迟子建小说的死亡叙事从内容到形式都保留了“苍凉背后的一缕温暖”,忧伤而不绝望。
具体来说,第一章儿童视角的纯真遮蔽了死亡的真相,死亡具有清新的自然之气,传达了对生命朴素真诚的美好愿望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命观;女性视角的浪漫弱化死亡对生命的终结属性,使笔下的死亡超越时空重温人间之爱,传达了生死齐一的生命观;上帝视角的全知性呈现出日常生活的各个细部,表达了人性与人情之光是照耀世界黑暗处永远的明灯,可以用朴素的生存、坚韧的人性、温暖的人情对抗并且超越死亡。第二章以小说叙事的控制机制为切入点,实现了对死亡适度的温情书写。从时间机制来说,用时间向度的过去性褪去死亡事实的惨痛,给予死亡温柔的照拂;在一定的时间跨度中放慢叙事节奏充分流露对普通个体生命的尊重;在交替的时序中凸显死亡的崇高属性。从空间机制来说,社会大空间里即使整个时代或社会时期是悲剧性的,作者仍通过人性人情的美好给予笔下的死亡温情的书写;在富有地域精神文化气息的自然小空间里,尤其是在泛神论、万物有灵论的宗教文化浸润下,死亡以温情和诗性的方式呈现。从风景机制来说,风景因素可以为死亡的发生营造诗意的氛围,可以弱化死亡及丧葬场面的肃穆悲凉,可以将死亡融入到一个更辽阔的风景里开拓死的价值与美感。第三章从生意盎然的自然意象和情蕴深厚的人文意象分析死亡意象的丰富性;从语言的诗化、多彩性总结叙事语言的风格;从意境的诗性和神性总结叙事意象的风格。结合三者,可以看到小说死亡叙事的兼具神性和诗性的审美品格。结语部分指出,迟子建是一个以爱和善意关照世界的作家,在其温情主义文学信仰的统摄下,苍凉的死亡也显得温情脉脉。温情的死亡叙事传达出作者“天人合一”、“生死齐一”的和谐生命观以及对美好人性人情和日常生活强悍力量的认同,认为它们足以使人超脱出死亡与苦难。死亡意象、语言特色及营造的意境使文本氤氲在一片神秘和诗意之中,成就了作品独特的审美品格。总之,迟子建小说的死亡叙事从内容到形式都保留了“苍凉背后的一缕温暖”,忧伤而不绝望。
笔者欲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迟子建小说的死亡书写,探索作者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控制机制的艺术化使用使得死亡书写在苍凉的底色中涌动着温暖,传达出作者和谐统一的生命哲学和温情主义的文学信仰。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共三节:第一节阐述迟子建创作及研究概况,第二节梳理与“死亡叙事”有关的研究成果,第三节简述选题缘由和研究方法并对本文涉及的“死亡”、“叙事学”、“死亡叙事”等概念进行必要的说明。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从限知的儿童视角、女性视角和全知的上帝视角三个角度考察小说死亡叙事在各阶段的变化,挖掘蕴含其中的和谐统一的生命哲学。第二章从叙事控制机制角度看文本如何运用时间因素、空间因素、景物因素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实现对死亡的诗意与温情书写,并折射出作者温情主义的文学信仰。第三章主要从死亡意象的丰富性、叙事语言的风格、叙事意境的风格三个方面论述小说死亡叙事中兼具神性与诗性的独特审美品格。结语部分指出,迟子建小说的死亡叙事从内容到形式都保留了“苍凉背后的一缕温暖”,忧伤而不绝望。
具体来说,第一章儿童视角的纯真遮蔽了死亡的真相,死亡具有清新的自然之气,传达了对生命朴素真诚的美好愿望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命观;女性视角的浪漫弱化死亡对生命的终结属性,使笔下的死亡超越时空重温人间之爱,传达了生死齐一的生命观;上帝视角的全知性呈现出日常生活的各个细部,表达了人性与人情之光是照耀世界黑暗处永远的明灯,可以用朴素的生存、坚韧的人性、温暖的人情对抗并且超越死亡。第二章以小说叙事的控制机制为切入点,实现了对死亡适度的温情书写。从时间机制来说,用时间向度的过去性褪去死亡事实的惨痛,给予死亡温柔的照拂;在一定的时间跨度中放慢叙事节奏充分流露对普通个体生命的尊重;在交替的时序中凸显死亡的崇高属性。从空间机制来说,社会大空间里即使整个时代或社会时期是悲剧性的,作者仍通过人性人情的美好给予笔下的死亡温情的书写;在富有地域精神文化气息的自然小空间里,尤其是在泛神论、万物有灵论的宗教文化浸润下,死亡以温情和诗性的方式呈现。从风景机制来说,风景因素可以为死亡的发生营造诗意的氛围,可以弱化死亡及丧葬场面的肃穆悲凉,可以将死亡融入到一个更辽阔的风景里开拓死的价值与美感。第三章从生意盎然的自然意象和情蕴深厚的人文意象分析死亡意象的丰富性;从语言的诗化、多彩性总结叙事语言的风格;从意境的诗性和神性总结叙事意象的风格。结合三者,可以看到小说死亡叙事的兼具神性和诗性的审美品格。结语部分指出,迟子建是一个以爱和善意关照世界的作家,在其温情主义文学信仰的统摄下,苍凉的死亡也显得温情脉脉。温情的死亡叙事传达出作者“天人合一”、“生死齐一”的和谐生命观以及对美好人性人情和日常生活强悍力量的认同,认为它们足以使人超脱出死亡与苦难。死亡意象、语言特色及营造的意境使文本氤氲在一片神秘和诗意之中,成就了作品独特的审美品格。总之,迟子建小说的死亡叙事从内容到形式都保留了“苍凉背后的一缕温暖”,忧伤而不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