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按国际骨循环学会(association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ns, ARCO)定义,骨坏死(osteonecrosis, ON)即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机械、生物等)使骨内循环中断,骨的活性成分死亡及随后修复失败的一系列复杂病理过程,其累及骨骼以及关节系统,好发于负重关节,其中以股骨头坏死最为常见。骨坏死可以在任何年龄、性别发病,但患者绝大多数为30~59年龄组,其男女发病率比约为8:1。研究表明:此类病人在美国此类病人约有30-60万,并且每年新增加病人1-2万,明确诊断的患者中,10%需要行全髋置换术占10%。在我国,随着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酗酒严重增加,其引起非创伤性骨坏死发生也随之增加。患者出现骨坏死的一系列症状。最终导致患者劳动能力散失,具有相当高的致残率。目前对于早期股骨头坏死一般行对症治疗,而晚期则行髋关节置换术。医学界一直在寻求更为有效治疗手段。对于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现在普遍认为,微血栓的形成是非创伤性骨坏死骨细胞死亡和骨结构丧失的主要原因。血管内、外的高压加之脂肪细胞的增生在微血管阻塞中起到一定作用。非创伤性骨坏死的病因有以下的几个假说,如血管内凝血学说、骨内高压、脂肪栓塞学说、骨质疏松学说、静脉淤滞学说、及微血管损伤学说等,原因最终都可以归为机械性原因。血栓栓塞和血管外压迫阻断了血管内的血流,导致骨组织的缺血,最后出现骨细胞的坏死。微循环的血栓形成及血管内凝血是引起非创伤性骨坏死的各种病因的共同通路,在很多骨坏死患者的病理标本中发现的微循环血栓证实了这个观点。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指股骨骨小梁、骨髓细胞的坏死,最终导致髋关节功能障碍。皮质醇的广泛应用是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由于并不清楚其病生理的过程,防治十分困难。皮质醇可能通过引起高脂血症,因此继而引起股骨头微血管的脂肪栓塞,最终导致股骨头坏死。皮质醇引起的股骨头坏死是部分患者接受激素治疗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由于机械的发病原因在年轻患者,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一般均位于承重区域,因此一旦股骨头塌陷、髋关节将产生毁损性损伤,关节功能丧失,后果严重。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又称为血管前体细胞,自1997年Asahara首次详细地描述了EPCs可以向内皮细胞分化并参与血管的更新重塑作用以来,便成为血管更新研究的热点。周围血管疾病如肢体缺血、严重的脑和心肌缺血,在缺血组织中植入内皮祖细胞可以证明其可以促使血管生成。最近研究发现,在骨折、骨缺损患者中,局部植入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以促进血管再生,和加速骨再生速度。然而,内皮祖细胞是否可以促进股骨头血管再生,修复股骨头骨坏死,对临床治疗股骨头坏死有重要意义。生理状态下,EPCs主要存在于人体骨髓组织中,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仅占血液循环中单个核细胞的0.01%。EPCs的动员就是刺激骨髓组织中的EPCs向外周血迁移。EPCs的早期动员在骨髓组织的微环境中进行。是由纤维母细胞、骨原细胞及内皮细胞等组成的微环境——“干细胞龛”。其决定着祖细胞的动员。在动员因素方面,内源性组织缺血、缺血、烧伤、局部的血管损伤、创伤等均可刺激EPCs从骨髓中动员出来。体内的干细胞、内皮祖细胞的动员、转移到受损部位,并且修复缺损组织,是体内组织修复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外源性的干细胞、内皮祖细胞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伦理、细胞活性、细胞污染及细胞存活率等多个方面不可控因素的限制,于是如何动员自体细胞向需要修复的部位迁移就成为目前研究机体损伤修复的热点。有文献报道,局部植入他汀类药物是可以促使干细胞向骨折部位迁移,修复骨缺损因此,我们的工作可以试图从建立的家兔股骨头坏死模型中使用外源性内皮祖细胞,及洛伐他汀的干预鉴定其修复的效果。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建立家兔股骨头坏死模型;(2)外源性内皮祖细胞及洛伐他汀干预(3)修复结果的鉴定。目的探讨洛伐他汀联合外源性内皮祖细胞修复家兔股骨头坏死的可能性。方法(1)建立激素诱导的家兔股骨头坏死模型4组,实验组3组,对照组1组,每组各9只;(2)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3)3组实验组分别给予耳缘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灌服洛伐他汀、耳缘静脉注射内皮祖细胞合并灌服洛伐他汀,对照组不做处理。于注射后4、8周观察各组家兔的一般情况并行X线、组织病理学观察骨质修复的效果。结果单纯注射外源内皮祖细胞组、单纯灌服洛伐他汀组骨坏死组织均出现修复,但其修复效果不如洛伐他汀联合应用内皮祖细胞组。结论洛伐他汀可修复坏死骨质,并且与外源性内皮祖细胞具有协同修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