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城市流转中福利不均衡测度与均衡政策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城市流转是我国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途径,整个流转过程伴随着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用途的变化,流转前后土地用途在农用与非农用之间的巨大差别、土地产权性质和权能在农村集体所有和城市国有之间的显著差异,都造成土地本身的价值以及给相关利益主体所带来福利的巨大变化。现实中,一方面部分失地农民因征地而致贫、养老医疗和生计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低价征收高价出让的方式占有巨额的农地城市流转增值收益、开发商凭借其土地二级市场(即房地产开发销售市场)的卖方优势地位而获取丰厚的房地产开发利润,这一系列利益分配失衡的格局必然导致诸多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而低成本征地、忽视农地城市流转在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不可逆影响,可能导致农地过度流转,并带来社会总福利的损失。而福利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评价指标,被广泛用于评估个人或群体的生产生活状态、公共政策绩效以及进行相关决策的依据。本文正是从福利和均衡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农地城市流转活动自身的特点,从总福利层面、不同权利主体福利分配层面以及失地农民群体内部福利变化层面,研究和界定福利均衡目标是什么,测度福利不均衡的状态和程度,进而得出实现各层次福利均衡的公共政策和建议。考虑到研究区域的典型性和区域内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农地城市流转特点的差异性,以及获取数据资料的便利性,本文选择以广东省为例,从全省层面和21个地级市层面开展实证研究。为了实现本文的研究目标,全文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从引入本文的研究主题、分析研究的背景出发,阐述论文的研究目的,以及开展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然后对农地城市流转福利相关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综述和总结,以图寻找本文研究的机会和切入点;并进一步阐述论文的研究思路、所采用的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性阐述,对可能的创新点进行分析和列举。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理论基础。从界定农地城市流转和农地城市流转福利的概念出发,圈定本文的研究主题范围。梳理福利经济学中定量研究经济福利和非经济福利的有关基础理论,并以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作为测度和评价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的理论基础;另外还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论、农地发展权理论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研究不同利益主体的福利分配问题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对经济学中的局部均衡理论和边际分析方法进行梳理,为研究农地城市流转的总福利均衡和福利损失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分析框架。从均衡和福利均衡的概念阐释出发,推导出福利均衡分析的三层次框架,即总福利、福利分配、同一群体内部福利变化与福利差距,然后从这三个纬度进行细化阐述。总福利均衡分析的基本思路是,依据边际原则测算农地城市流转总福利最大化即均衡目标实现的条件,将实际的农地城市流转量与均衡目标下的流转量相比较即可得到相差的流转量带来的福利损失。福利分配均衡分析的基本思路是,从各利益主体的权利贡献角度测算实现福利分配均衡目标下的各自福利分配额,然后分三层次土地交易市场分别测算归属于农民和村集体、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三类利益主体的实际福利分配额和比例,将均衡目标的分配比例与实际比例相对照,从而得出福利分配不均衡的程度。失地农民群体内部福利变化与福利差距的均衡分析的基本思路则是,首先界定该层次福利均衡的目标是流转后与流转前相比,农民的福利不减少、农民之间的福利差距未拉大;然后基于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测算流转前后福利指数的变化和反映福利差距的不平等指数,从而判断在这个层次是否实现福利均衡。第四部分主要基于统计数据从广东省层面对农地城市流转的现状、收益分配现状以及福利不均衡的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全省农地城市流转的规模、范围、速度、形式以及流转后的用途结构进行现状分析,并进一步通过图表分析流转的主要特征和流转的变化历程。通过梳理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利益补偿政策、征地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和内容以及失地农民的社保体系等方面的政策,通过图表分析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中政府收益情况。最后针对总福利、福利分配与失地农民福利等三方面进行定性的描述性分析,以反映广东省农地城市流转福利不均衡的现状。第五部分主要对农地城市流转的总福利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从买方垄断和外部性两方面对农地城市流转总福利损失开展理论研究,然后通过建立农业和非农业部门的C-D生产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农地城市流转的边际收益函数和边际成本函数,另外通过测算农地的边际生态价值和边际社会价值,将其纳入到农地城市流转的边际成本函数,进一步拟合出农地城市流转的需求函数和完整的供给函数,最后在供求函数基础上测算社会总福利最大化(即总福利均衡)的农地城市流转最优数量,将其与实际的农地城市流转量进行对比,得出的过度流转量所对应的福利量就是农地城市流转的总福利损失的大小,即实现了总福利不均衡测度。第六部分从不同利益主体福利分配层次分析和测算福利分配的均衡目标与不均衡状况测度。依据权利贡献分析法测算各个利益集团所分享的福利份额的均衡目标,通过剖析流转中“征收—转用出让—开发”等不同环节各个主体对福利增量的贡献及其形成机制,构建均衡目标下农民及村集体、地方政府、开发商应分享福利增量的测算模型,以广东省8个典型城市的土地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进行实证测算。研究表明,福利分配均衡的标准应是依据各利益主体所拥有的产权权能和投资贡献,均衡目标下各主体的福利分配差距明显小于现实的福利分配差距,均衡目标下的福利分配区域特征表现为:经济越发达地区政府和开发商与农民和村集体之间的福利分配差距越大。将整个农地城市流转过程划分为农地征收市场、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二级市场,相对应的利益主体包括农民和村集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开发商等三大类。根据农地城市流转发生经济福利增量的节点分析,建立福利分配测算模型,以广东2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进行福利分配不均衡状况的实证测算,得出如下结论:三类主体的福利分享比例与各自在流转中的地位、谈判能力和信息优劣势有关;开发商所分享的福利份额最大,地方政府次之,农民和村集体的福利份额最少,各主体福利分配不均衡程度较大;经济发达地区三层次福利分配比例差距较大;所有地区的福利分配比例在时间上呈动态变化特征。第七部分对农民群体内部福利状况及其福利差距进行测度。在实地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信息熵和层次分析法综合测定农民福利功能性指标的权重,并在此之上构建失地农民福利指数,并测度其变化及群体内福利差距大小。以广东省为例的研究表明,农地城市流转后农民总体福利水平虽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福利指数水平较低,远低于0.5;珠三角、粤西的失地农民福利改善明显,而粤北变化不大,粤东有所下降。基尼系数、泰尔指数、阿特金森指数反映的失地农民内部福利差距在流转后进一步拉大,省内四大区域间的农民福利差距在流转前占比较小但流转后显著变大。第八部分是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讨论。主要是对全文的研究结论做一个总结,并构建出公平、有效的福利补偿公共政策体系和制度,主要包括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等,并对研究不足做出总结。
其他文献
利用CATIA软件的DMU Kinematic模块建立离合器液压操纵机构的机械运动约束,模拟从离合器踏板至分离轴承的机械运动,对离合器踏板、离合器主从动缸、分离轴承等零件进行运动校
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变化通过替代效应和经济效应对进出口量和结构产生影响。以玉米为例,利用大量现实数据分析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变化对玉米(替代物)进出口量的影响程度和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脑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9例临床治愈,7例明显好转,1例死亡,出血性脑卒
近年来,高等学校在管理活动中不断出现法律纠纷,主要原因是内部规章制度设置的不完备造成的。根据不同法律的位置关系,高等学校设置规章制度必须合法、合理、科学和完备,才能
我国钢材和焊材都已从高速发展走向转型升级的平稳发展期。我国钢材和焊材市场消费分布状况,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最大差异是,我国建筑用钢的比例近十多年来一直占钢材消费总量的50
<正>农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农业内容在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和各省市试卷中的考查情况。高中人文地理中有关农业内容共由以
随着我国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施工在各方面都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施工条件,在复杂条件下灌注桩的成桩质量尤为重要。施工过程中,桩基础的施工质量又受地质条件等诸多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
<正>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高等学校依据国家政策向学生收取学费、住宿费等费用是学校教育事业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办学规模的扩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