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翻译不仅仅是指从原文到译文的语言文字转换,同时,翻译还是不同文化间的一种交流、斗争与妥协。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特别是文学翻译过程中,尽管译者是进行实际语言转换的人,但他们并不是在完全自由地工作,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着译者的翻译抉择,而这些因素大部分来自译浯文化社会。翻译作品以及他人对它的评论给我们研究翻译在文化环境中所受的影响和制约提供了材料和证据,通过研究这些材料和证据,我们就可以看出译者是怎么样在这种文化交流中做出选择的,一方面,他要面对已经形成的原语作品给他的限制,另一方面,它还要考虑他的翻译作品在译语中的生在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读者的接受,之二就是它是否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情景相符,之三是译者的劳动能否给译语文化带来新意,促进译语文化的发展,产生译者期待的社会效应。译者对其中任何一点的违背或疏忽,都有可能使他的翻译作品得不到他所期待的认可。
现代翻译研究发现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间文字转换的技巧,因而从翻译的外部着手,如从文学与文化方面,用描述的方法来研究翻译,试图找出译者为何如此翻译的原因,以及制约译者翻译的各因素。吉登·图里从描述翻译研究的角度出发,把译作看作是译语文化中的一种实际存在,一种既定事实,并在译语文化中来研究翻译。他把对翻译作品在译语文化中功用性的期待,翻译作品的外在表现以及译者所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联系在一起,认为其中一项的变化会导致其它项的变化。另外,他把“翻译标准”(translationalnorms)这一术语引用到翻译研究中来,并认为,翻译是受这些标准规范的活动,译者在翻译中受到这些标准的制约。同样,安德鲁·勒弗费尔也在译语文化中研究翻译,他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怎么样被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所影响的,原作是怎么样被译者所改写的。他们一致认为,翻译是译语社会文化进行操控,达到既定目的的一个工具,并且展现了当时的译语社会文化的需求。
这篇论文以他们的理论为出发点,研究了林纾和魏易在1901年合译的《黑奴吁天录》,并以上世纪末的另两个全译本作为对比。论文分析了晚清时期影响小说翻译的社会文化因素,考察了林译本与其它两个译本的部分差异,并力图从林译本《黑奴吁天录》中找出译者所受当时具体的社会文化制约的材料和证据,认为译者在翻译这部小说的时候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是深深地受到当时的历史语境的限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