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脉诊”在早期医学中的地位远高于其它三诊,可谓“四诊”之首,《内经》许多核心医学概念都与脉诊关系密切。但是,《内经》时代的脉诊方式与后世有着巨大的差异,后世脉诊的重要性也远不及《内经》时代。实践方式改变,使得那些建立在早期诊疗模式之上的医学概念、医学理论失去了其存在的根基,后人站在后世医学模式之中研究《内经》,很多内容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探索《内经》很多概念、理论的真正含义,就必须回到当时的医学实践背景中去。本文对《内经》及其他早期医学文献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脉”为关键词,对《内经》全书进行系统检索,对“脉”相关条文进行了归类整理,结合《内经》及后世医书相关论述,从而呈现出《内经》脉学实践、脉学理论之真实面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内经》许多核心医学概念与脉诊实践之间的关系。本文考证了脉诊在早期医学中的地位,对早期医学文献中涉及的诊脉方法、诊脉部位、《内经》中遍诊法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整理,深入分析了遍诊法与“经脉”“气”等基本概念的关系,在整理阴阳、五行、三阴三阳等概念与《内经》寸口脉法的关系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医学实践、医学理论、术数理论三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医学中脉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淳于意医籍中脉诊出现的频率高于望、问二诊,早期的诊脉手段也比后世医学丰富多样;早期医学对体表的动脉分布有丰富而细致的认识,“遍诊法”在早期医学占有重要地位,并且早期医学对多部位脉动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有丰富的认识,早期的针刺操作方法与脉诊是紧密配合的,脉诊是判断进针出针时机的重要依据,而《内经》中“经脉”“气”“邪气”等概念与这种诊疗模式有深刻的渊源关系。对寸口脉法的研究表明,《内经》脉诊理论应当来自于实践,是在积累了大量具体的脉学经验之后,对脉学经验归纳总结后逐步发展起来,术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归纳整理具体临床经验、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汉代“谶纬”之风的影响下,也使脉学及医学理论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临床,蒙上了一层神秘、机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