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患者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严重威胁母、胎健康。其特征性病理变化是子宫螺旋小动脉生理性血管重铸障碍,而胎盘局部免疫微环境失衡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子痫前期患者存在多种类似于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异常,而一旦胎儿娩出则患者病情即可逆转。据此推测,胎儿作为植入母体的半同种移植物,其所携带的父源基因等均可能参与子痫前期发病。因此,探讨子痫前期相关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课题开展如下实验研究:观察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胎盘局部及其新生儿脐血NK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分析子痫前期患者胎盘局部HLA-G转录和蛋白表达的改变;分析母/儿KIR及其配体HLA-Cw基因多态性;分析母/儿HLA-A、-B、-DRB1和TAP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通过对子痫前期患者及其新生儿免疫功能状态及遗传背景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探讨疾病发生机制,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一、NK细胞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一)子痫前期患者及其新生儿体内NK细胞数量改变 1.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NK细胞数量改变 借助SAP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NK细胞数量。结果显示,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NK细胞数量均明显多于正常晚孕者及其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子痫前期患者蜕膜NK细胞数量改变 借助免疫组化法检测胎盘蜕膜浸润的NK细胞数量,结果显示:轻度与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蜕膜NK细胞均多于正常晚孕组,但仅重度子痫前期组蜕膜 NK细胞数量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子瘸前期患者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NK细胞功能改变 借助MTT法检测NK细胞增殖能力;以K562细胞为靶细胞,借助51Cr释放法测定NK细胞杀伤活性。结果显示: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NK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在不同效/靶细胞比条件下,子痫前期组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N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 (三)子痫前期患者NK细胞活性调控功能异常 1.子痫前期患者胎盘蜕膜HLA-G mRNA水平改变 分别借助RT-PCR和real time PCR方法定量检测胎盘蜕膜组织HLA-GmRNA,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结果一致,轻度与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组织HLA-GmRNA与正常晚孕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 2.子痫前期患者胎盘蜕膜组织HLA-G蛋白表达水平改变 借助免疫组化法检测胎盘蜕膜组织HLA-G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HLA-G蛋白主要表达于胎盘绒毛外滋养细胞表面;轻度与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蜕膜HLA-G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晚孕组,但仅重度子痫前期组HLA-G表达水平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子痫前期患者NK细胞KIR及HLA-Cw多态性分析 借助PCR-SSP检测HLA-Cw及KIR基因多态性,并分析母/儿间HLA-Cw与KIR等位基因配伍情况。结果显示: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晚孕组中共检出12个HLA-Cw等位基因、6个KIR等位基因,两组间HLA-Cw、KIR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共检出13个HLA-Cw等位基因和6个KIR等位基因,两组间HLA-Cw、KIR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子痫前期组母/儿共携带HLA-Cw12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两组母/儿间其他HLA-Cw和KIR等位基因配伍频率未发现显著差异。 二、HLA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相关性分析 分别借助PCR-SSP法和PCR-ARMS技术,对大样本子痫前期患者和正常晚孕者检测HLA-A、HLA-B、HLA-DRB1和TAP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母/儿间所携带某些HLA等位基因配伍的频率,探讨HLA与子痫前期易感性或抗性的相关性。 (一)HLA-A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相关性 实验结果发现: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孕组中共检出16个HLA-A等位基因;两组间各HLA-A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子痫前期组/正常晚孕组新生儿中共检出15个HLA-A等位基因,两组间各HLA-A等位基因频率亦无明显差异。 对母/儿携带HLA-A11和HLA-A24进行配伍分析,结果发现:子痫前期患者组母∥儿共携带HLA-A11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子痫前期患者组母/儿均不携带HLA-A24基因的频率显著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母携带HLA-A24/儿不携带HLA-A24基因的频率明显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 (二)HLA-B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相关性 实验结果发现:子痫前期患者组和正常晚孕组中共检出39个HLA-B等位基因,两组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孕组新生儿中共检出37个HLA-B等位基因,两组间各HLA-B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差异。 对母/儿携带HLA-B13、-B14、-B15、-B52、-B57、-B75基因进行配伍分析,结果发现:子痫前期组母/儿分别共携带HLA-B13、HLA-B15或HLA-B52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子痫前期组母/儿均不携带HLA-B13、HLA-B15基因或母/儿均携带HLA-B14基因的频率明显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其他各种配伍在两组间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 (三)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相关性 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孕组中共检出13个HLA-DRB1等位基因,两组间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对母/儿携带HLA-DRB1*01、-DRB1*04、-DRB1*10、-DRB1*11、-DRB1*14进行配伍分析,结果发现:子痫前期组母HLA-DRB1*04阴性/儿DRB1*04阳性、母/儿均不携带HLA-DRB1*14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子痫前期组母/儿均不携带HLA-DRB1*10或母/儿均携带HLA-DRB1*14基因的频率明显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其他各种配伍在两组间未发现明显差异。 (四)TAP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相关性 借助PCR-ARMS法检测TAP基因多态性,并分析母/儿间TAP等位基因配伍情况。结果显示:子痫前期组和正常晚孕组中均检出4个TAP1等位基因和4个TAP2等位基因,两组间各TAP等位基因频率无明显差异;两组间母/儿共携带各TAP等位基因的频率亦无显著差异;对TAP2*0103基因进行配伍分析,母/儿均不携带TAP2*0103基因的频率显著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子痫前期发病的免疫学机制,获得如下成果: 1.本文发现: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以及胎盘局部NK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患者外周血及其新生儿脐血NK细胞增殖活性和胞毒活性增强。实验结果表明,NK细胞可能参与子痫前期发病,其机制可能是:子痫前期患者全身和胎盘局部NK细胞数量增加和活性增强,可能损伤母/胎界面组织,并高表达多种细胞因子,改变局部免疫微环境,影响滋养细胞正常功能,继而直接或间接介导子宫螺旋小动脉生理性血管重铸障碍,造成胎盘浅着床而导致子痫前期的发生。 2.本文发现:重度子痫前期组胎盘蜕膜组织HLA-G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子痫前期患者KIR2D及HLA-Cw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晚孕者无差异。本实验结果提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体内NK细胞活性的负调节机制出现障碍,其主要机制是,滋养细胞表面表达HLA-G降低,NK细胞活性增强,通过杀伤滋养细胞和改变微环境,导致子痫前期发生;KIR2D及HLA-Cw等位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子痫前期易感性无关。 3.本文发现:子痫前期组母/儿所携带某些HLA-A、-B、-DRB1等位基因配伍的频率与正常晚孕组存在显著差异,提示母/儿所携带特定HLA等位基因的配伍与母体对子痫前期的易感性或抗性相关。 作者推测上述现象的机制可能为:妊娠过程中,胎儿可被视为一个半同种异体移植物,胎儿所携带的特定HLA等位基因(母源性和父源性)及其与母体所携带特定HLA等位基因的配伍,可引发母/胎间的排斥反应或异常免疫应答,造成胎盘局部母/胎界面组织损伤和局部免疫微环境改变,直接或间接介导子宫螺旋小动脉生理性血管重铸障碍,导致子痫前期发生。 本文观察和分析子痫前期患者免疫微环境异常和免疫遗传学特点,为探讨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