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方向。但是土地资源配置却一直受到计划的干预,导致土地利用在市场经济中出现各种问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土地管理的“龙头”,在土地资源配置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第二轮规划(1997-2010年)编制时开始采用的指标加分区模式,凸显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计划配置和集权管理的性质。第三轮规划(2006-2020年)乃至2013年启动的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虽然放宽了指标约束,加强了空间管制,但是主要控制指标的存在以及刚性的用途分区管制,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仍然保持计划和集权控制的性质,难以适应市场变化,而地方政府作为规划的实施主体,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干预行为,也直接导致了规划失灵。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首先,紧密结合2013年开始的规划调整完善,对我国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的具体体现进行分析,指出规划指标和规划布局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且规划实施的结果与规划目的背道而驰的现象。其次,根据案例研究的结果,结合相关理论,分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反市场本质,并结合浙江省的有关数据,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地方政府垄断供地及其动机进行分析,从规划实施的角度进一步解释规划失灵的原因。再次,对地方政府应对规划失灵的举措进行评析,论述规划失灵的结果是降低行政效率,增加行政成本,而地方的政策创新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却屡被叫停,由中央出台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俨然成为地方政府为了获取额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一种手段,亟需进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场化改革。基于对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的现象、原因和结果的分析,本文最后结合国际经验,得出以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场化改革的建议:(1)减少指标式控制,转向空间规划;(2)发挥价格调节作用,由市场主导土地利用方式;(3)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规划法律体系;(4)下放规划权,减少规划与实际用地之间的矛盾;(5)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提高规划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