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日益壮大,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在近十年来得到了巨大的的改善。虽然还有少部分极为偏远贫困地区仍处于物质条件非常匮乏的状态,但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不断加深,大部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他们通过种植、养殖、打工,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是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农村的精神文化发展方面却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处于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相对于城市或城郊的学生,普遍家庭较为贫困,信息交通极不方便,缺乏与外界的接触,尤其是一些单亲或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由于工作问题无法直接管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而爷爷奶奶又对他们过于溺爱,沟通也存在问题。有的学生患有抑郁症、狂躁症、多动症,校园暴力、冲突事件屡有发生,这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要超过物质条件的缺乏,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也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孩子一旦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地得到帮助,亟需得到更为专业的心理辅导。学校社会工作的引入有效地改善了校内心理教育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提高了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效率。但是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农村偏远地区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相较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落后的阶段,如何建立一套适用于农村偏远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为全面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当务之急。本文以针对四川省雅安市某镇中小学生长达半年的实际心理援助工作为实践基础,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文献资料研究、重点对象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了该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再以社会工作中的个案法,小组法进行辅助治疗。最后以参与观察、前后对比分析的方式分析治疗状况。通过对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农村地区中小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明晰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中的定位,同时找到一条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社会工作者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