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变的Meta分析及导师经验总结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pand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LGC)的疗效进行评价;挖掘整理李振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治疗经验。研究方法:1.制定严格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谨的文献检索策略,全面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从建库至2014年10月期间中医药治疗PLGC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将筛选出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评价中药在改善临床症状、胃镜、病理表现等的疗效。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2.整理导师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临床资料,运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提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73例患者,134诊次的病历资料,运用描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分析李振华教授诊治PLGC的中医疾病分布、证候分布、用药频次、证-药关系、药-药关系,总结导师对PLGC的诊疗经验。研究结果:1.共检索到文献1053篇,通过阅读摘要及题目排除951篇文献,通过获取全文进行二次筛选,最终得到9篇文献,992位患者纳入研究,通过对9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得出以下结果:症状疗效比较:9篇文献异质性检验I2=0%,P=0.46,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1.28, (95% CI [1.18,1.38]), P< 0.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症状疗效优于西药组;胃镜总体疗效:3篇文献异质性检验I2=0%,P=0.49,文献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1.24 (95% CI [1.05,1.46]), P=0.010,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组胃镜总疗效优于西药组;病理疗效:3篇文献异质性检验I2=0%,P=0.42,表明文献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1.26, (95% CI [1.06,1.50]), P=0.010,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组病理总体疗效优于西药组;胃镜、病理总疗效:2篇文献异质性检验I2=0%,P=0.89,表明文献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2.04, (95% CI[1.43,2.91]),P<0.0001,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组胃镜及病理总体疗效优于西药组。黏膜充血:3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I2=30%,P=0.25,表明文献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1.18, (95% CI [0.95,1.46]), P=0.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黏膜白相:2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I2=0%,P=0.34,表明文献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1.48 (95% CI [1.04,2.11]), 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组胃镜下黏膜白相疗效优于西药组;黏膜糜烂:3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I2=0%,P=0.58,文献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 1.17 (95% CI [0.93,1.47]),P=0.19,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黏膜颗粒增生:2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I 2=0%,P=0.45,文献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1.20, (95% CI [0.77,1.85]), P=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黏膜血管透见:2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I 2=11%,P=0.29,文献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 1.44, (95% CI [0.96,2.18]), P=0.08,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汁反流:3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I2=0%,P--0.95,表明文献无明显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RR= 1.59, (95% CI [1.19,2.11]), P=0.02,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组对于胃镜下胆汁反流疗效优于西药组。2.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纳入研究病例73例,134诊次,中医疾病分别为痞满(67例)、胃脘痛(46例),嘈杂(11例),吐酸病(10例)。辨为10种证型,依次为肝胃不和证(45例)、阴虚气滞证(20例)、脾虚湿阻证(18例)、脾胃湿热证(16例)、脾胃虚弱证(14例)、脾虚湿热证(13例)、气滞血瘀证(13例)、肝胃热盛证(11例)、肝脾不和证(9例)、阴虚热郁证(3例)。主要症状依次为:胃脘痞满、失眠、胃脘疼痛、食少、畏寒、反酸、大便稀溏、胃脘灼热、嗳气、急躁易怒等;导师治疗PLGC常用中药前20味为:柴胡、白芍、炒白术、炙甘草、茯苓、黄芩、海螵蛸、陈皮、黄连、法半夏、生姜、香附、百合、生甘草、党参、太子参、川楝子、砂仁等;药物四气:温>平>寒>凉>热;五味:苦>辛>甘>酸>淡>涩>咸;归经:脾>肺>肝>胃>心>肾>胆>大肠>膀胱>小肠>三焦>心包;药物种类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安神药、解表药、化痰药、活血化瘀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平肝熄风药、化湿药、消食药、温里药、祛风除湿药、泻下药、开窍药;核心药物组合有:(1)生龙骨、生牡蛎(2)黄连、吴莱萸(3)法半夏、党参、炙甘草(4)百合、乌药(5)柴胡、黄芩、白芍(6)香附、柴胡;各个证型用药情况:肝胃不和证常用中药:柴胡、白芍、香附、黄芩、茯苓、炙甘草、生姜、枳实、法半夏等;阴虚气滞证常用中药:百合、乌药、麦冬、沙参、生地、白芍、当归、枸杞子、川楝子等;脾虚湿阻证常用中药:茯苓、党参、猪苓、炙甘草、炒白术、砂仁、木香、法半夏等;脾胃湿热证常用中药:黄连、柴胡、清半夏、生甘草、黄芩、紫苏叶、陈皮、枳壳、瓜蒌、竹茹等;脾虚湿热证常用中药:黄连、生姜、黄芩、大枣、白芍、茯苓、炒白术、法半夏、炙甘草等;气滞血瘀证常用中药:莪术、砂仁、白芍、生薏苡仁、三七粉、丹参等;脾胃虚弱证常用中药:茯苓、炙甘草、炒白术、白芍、党参、砂仁、木香、陈皮、当归、枳实、法半夏、焦三仙等;肝胃热盛证常用中药:黄连、柴胡、黄芩、泽泻、海螵蛸、陈皮、浙贝母、白芍、紫苏叶、龙胆、川楝子等;肝脾不和证常用中药有:炙甘草、茯苓、炒白术、生黄芪、陈皮、炮姜、黄连、蜂房、猪苓、木香、砂仁等;阴虚热郁证常用中药:枳实、焦槟榔、生地、火麻仁、百合、海螵蛸、黄芩、黄连、荷叶、麦冬、枸杞子、当归等。结论:1.研究结果提示中药对PLGC,患者的临床症状、胃镜和病理组织学表现的疗效优于西药,但因纳入的文献质量较低、研究设计方案各异、缺乏规范性,可能会影响meta结果。2.李振华教授认为PLGC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气滞、瘀血、痰湿、热毒为标,气机升降失常作为脾胃病基本病机贯穿PLGC发生、发展、演变之始终。导师针对PLGC病因病机之不同将治法分为调肝法、补土法、升降法、治湿法、通补法,并主张宏微互参、中西结合.
其他文献
本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由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文献综述分西医综述和中医综述两部分.西医综述按系统和器官分类,依照病理机制及症状表现、诊断及治疗的表述顺序,较全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新型城镇化”,说明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放眼全球,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还很低。在全国范围
1、图书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知识的最佳场所.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收集、整理、存储和传播的主要基地,它所具有的丰富和高品位的馆藏文献,整洁、宽阔的阅览场所,安静优雅的学习环
本文分析了iGPS系统在导航应用及GPS增强方面的特征和优点。通过对iGPS系统构架、时间同步、导航终端的多普勒定位算法等关键技术的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了iGPS对低轨星导
针对江苏电力呼叫中心分层服务需求,本文在分析传统呼叫中心的路由策略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维度队列模型的快速呼叫路由算法,该算法针对路由的条件构建了一种路由队列组模型,
针对OWL-S语义Web服务自动组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描述逻辑(DL)规则的建模和组合方法.将ServiceProfile中的原子服务及其输入、输出参数分别建模DL中角色和概念,将概念间上下
随着集装箱码头竞争的日益激烈,扩大自身生产规模,转变生产作业模式,采用先进科学管理技术,已经成为集装箱码头提升竞争力的必然发展趋势。其中,生产作业模式的转变是码头提
景泰岩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北地区大型岩画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岩画。景泰岩画画像运用平涂剪影技法,注重线条、线面结合的物象造型,具有半抽象化的造型风格,
目的探究清胰Ⅱ号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及肠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清胰Ⅱ号组,每组12只,对
随着深度学习时代的发展,不断有创造性的算法提出,并且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它在进一步广泛应用之前,仍然有很多挑战需要面对。针对大型的复杂的卷积神经网络中存在高额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资源消耗大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更精细的模型设计和模型剪枝两方面对流行的卷积神经网络进行改进,并且通过仿真实验对模型复杂度、计算复杂度和错误率进行度量。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