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生理状态下舌动脉CTA图像,观察舌动脉的起源、形态、走行,以及其与颈动脉分叉、舌骨大角的关系,测量双侧舌深动脉起点及终点(距舌尖10mm距离处)到舌表面的距离,取得生理状态下舌动脉的临床解剖学资料,评价舌动脉CTA(CT Angiography)在舌瓣设计中的价值,以期提高舌瓣设计的精准性。同时为涉及舌动脉的临床治疗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tt S)的舌根射频(radiofrequency,RF)减容术提供解剖依据,以期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资料:我们将2012年12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进行头颈部联合CTA检查的患者中选取,对受检者资料进行盲阅片,排除颈外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发育畸形、动脉瘤及影响舌动脉走行的病变或变异。由三位高年资高级职称医师分别审阅,对存在上述疑问的问题不能明确的,拒绝纳入研究范围。最后纳入研究范围的资料共有73例,男性41例,女性32例,年龄20岁-79岁,平均年龄49.5岁。CTA扫描方法:扫描前准备:进行碘过敏试验,排除碘剂过敏者,保证受检者检查的安全。受检者平躺于检查床上,进行辐射防护,嘱咐其在检查过程中舌要保持静止,禁止做吞咽动作,保证检查资料不受运动伪影干扰。扫描方案:采用飞利浦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闭口静息位扫描。采用团注跟踪法(Bolus Tracking)确定增强扫描延迟时间。测得数据按个体间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静息位舌动脉CTA图像分级可用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侧舌动脉深度(舌深动脉距舌尖10mm处到舌表面的距离和舌深动脉水平段起点到舌表面的距离),d-L与D-L、d-R与D-R组间测量结果采用配one-way ANOVA分析,P<0.05,组间存在差异。结果:CTA组:舌动脉起始段上弓形131例,水平型15例。由颈外动脉发出者124例,与甲状腺上动脉共干者1例,与面动脉共干者21例。舌动脉走行变异较大。但在舌骨大角处较恒定。舌动脉起始点到颈动脉分叉水平和舌骨大角尖端水平之间距离分别为(14.47士0.36)mm;(9.36士0.35)mm。舌深动脉水平段起点到舌背面的最小距离1.56cm,最大距离2.73cm;舌深动脉水平段在舌尖后1cm到舌背面最小距离0.69cm,最大距离1.41cm。舌深动脉距舌尖10mm处到舌表面的距离(单位:mm),用d代表。舌深动脉水平段起点到舌表面的距离(单位:mm),用D代表。R代表右侧舌动脉,L代表左侧舌动脉。测得数据按性别进行分组:d-L男性为10.11±1.44,女性为8.69±2.02。d-R男性为10.30±1.50,女性为8.828±1.98。D-L男性为23.60±1.88,女性为20.39±3.38。D-R男性为23.98±1.84,女性为20.21±2.89。对测的数据进行方差齐次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d-L、d-R在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D-L、D-R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测得数据按年龄(60岁)进行分组:d-L≤60岁组10.860±1.53,>60岁组8.970±1.53。d-R≤60岁组11.070±1.79,>60岁组9.0123±1.60。D-L≤60岁组24.395±2.52,>60岁组21.357±2.86。D-R≤60岁组23.945±2.90,>60岁组21.717±2.83。对测的数据进行方差齐次性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d-L、d-R、D-L、D-R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舌动脉在CTA上能清楚地显示,并能获得生理状态下的解剖学资料,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舌瓣在喉、喉咽及口腔等手术后组织修复效果满意,同时舌瓣设计要注意保护好舌动脉,保证残舌的血液供应,又要满足手术部位最大面积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舌动脉在CTA上以舌骨大角为标志的分段法更符合舌动脉走行变异大的特点。舌根处制作舌瓣厚度不超过1.0cm时,一般不会损伤舌动脉。经过本组数据测量分析结果如下:1.在舌根有关疾病的手术治疗中舌动脉CTA测量对个体个性化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2.在舌根有关疾病的手术治疗中性别因素对个性化方案的制定不具有指导意义。3.在舌根有关疾病的手术治疗中年龄因素对个性化方案的制定不具有指导意义。4.舌动脉走行变异较大,舌动脉CTA可以显示血管走行,在舌根有关疾病的治疗中对个性化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