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面愈合包括连续而又相互重叠的3个阶段,即炎症期、肉芽组织形成期和瘢痕形成期。创面愈合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创面局部的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的分裂繁殖速度减慢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减少、分解加速是创面经久不愈的病理基础。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TGF-β、bFGF和VEGF等促进伤口愈合的细胞生长因子及E-选择素,细胞内黏附分子-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等黏附分子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包括胶原酶在内的各种金属蛋白酶的合成和分泌增加是导致慢性难愈性创面病理变化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如能有效诱导创面局部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的增殖和分泌功能的增加,合成分泌伤口愈合促愈因子,则可达到治疗慢性创面愈合的目的。
目的:以皮肤L929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槲皮素对该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进而探讨其作用可能机制。
研究方法: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萤火虫荧光素酶(fireflylucferase,LUC)报告基因实验检测蛋白质翻译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mTOR通路蛋白的变化。
研究结果:①不同浓度槲皮素(1、1.5、2、2.5×10-4M/L)对L929成纤维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与浓度相关;②Steady-Glo(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结果显示:2.5×10-4M/L槲皮素与对照组相比,RLU(相对光单位)值明显增加(P<0.001)。③2.5×10-4M/L槲皮素作用L929细胞36 h后,对照组和2.5×10-4M/L槲皮素组均表达p-4E-BP1、mTOR、cyclinD1蛋白的特异性条带,与对照组相比,2.5×10-4M/L槲皮素组条带宽度和亮度都明显增加。100ng/ml的雷帕霉素作用于成纤维细胞36h后,P-4E-BP1、mTOR、cyclinD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2.5×10-4M/L槲皮素组条带宽度和亮度都明显增加,雷帕霉素组明显减少,100ng/ml的雷帕霉素+2.5×10-4M/L槲皮素组条带明显增加,但较槲皮素组有所减少。
研究结论:槲皮素可明显促进L929成纤维细胞增殖,促进其蛋白翻译表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4E-BP1、mTOR、cyclin D1激活增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