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内隐学习是区别于有意识的语文外显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充满语文素养的环境对学生的一种熏陶、感染和渗透,学生在充满语文教育刺激因素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以及完善学生的人格都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论文以新《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原则,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和全新的学术视野出发,大量借鉴了中外先进的教学研究理论,把心理学领域内隐学习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极富人文内涵的语文学科之中,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形成了语文内隐学习理论。人们很容易忽视语文内隐学习,但它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平行于语文外显学习的学习方式。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语文内隐学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阐释。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在对语文内隐学习的历史经纬进行简要地回顾之后,详细论述了语文内隐学习的本质内涵和特征。具体来说,语文内隐学习就是指学习主体在充满语文素养的复杂环境中无意识的获得语感、丰富情感、完善人格的过程。语文内隐学习有三个主要特征:无意体验性、生活实践性和直觉感悟性。无意体验性:语文内隐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生命体验的过程,学习者在体验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得发展提高。生活实践性:语文内隐学习强调人与环境的一种无意识地交流,即语文内隐学习是在具体生活环境中不知不觉进行的;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生活中充满了活生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具体规范的语言环境中不知不觉地获得语文素养,尤其是学生的语感、情感和人格等。直觉感悟性:即平常所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复杂语文环境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不断结晶、酵化、沉淀之后形成一种抽象的知识,知识经验的凝结往往能形成无意识的觉知功能——直觉。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语文内隐学习发生的深层心理机制、内容目标和进行语文内隐学习的实践基础。语文内隐学习的提出不是率性而为,也不是求新立异,而是针对语文课程的特征,对语言有限性的认识,并遵循语文学习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的。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和实践性。汉语言文字是表意文字,具有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等特点。语文内隐学习在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情感以及完善学生人格等外显学习不容易起作用的某些素质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促进语文内隐学习的实践策略。要有效进行语文内隐学习,就必须进行充满语文教育刺激因素的环境构建并进行有利于语文内隐学习的多种课程开发。首先要构建有利于语文内隐学习的各级环境。作为一种强调环境与主体无意识交流的语文内隐学习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充满学习因子的、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道德底蕴的环境。另外要善于开发有利于语文内隐学习的多种课程形式。学生形成语感、丰富完善其情感人格和培养创造思维,都要重视以下几种课程形式:重视学校语文“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隐性课程作为语文内隐学习的一种载体和形式,有助于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重视学校语文活动体验课程的开发建设。重视语文隐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语文内隐学习是学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无意之中增长知识、形成能力、丰富情感和完善人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