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临床使用的四种不同类型的合成网片植入大鼠阴道后不同时间点的组织相容性。方法:选用四种不同类型的合成网片,即中质不可吸收聚丙烯网片(GynemeshTMPS)、轻质部分可吸收聚丙烯网片(ArtisynTMY型网片)、轻质不可吸收聚丙烯网片(TiLOOP(?)轻质网片)和超轻质不可吸收聚丙烯网片(TiLOOP(?)超轻质网片)。将网片裁剪为合适大小(0.6×0.8 cm),植入去势雌性大鼠的阴道后壁粘膜下层,于术后1周、4周和12周取材。标本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网片周围胶原生成情况和局部炎性反应、新生血管生成及纤维包裹情况,并进行半定量组织学评分,比较不同类型网片在体内的组织相容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不同时间点阴道局部组织特定细胞外基质结构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生长因子、炎性因子等的表达差异。结果:(1)四种合成网片植入后均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评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四组中各自1周和12周的炎症反应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包裹情况也呈减轻趋势,中质不可吸收网片和轻质部分可吸收补片组1周与4周、1周与12周的纤维包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2周时,轻质和超轻质的不可吸收网片引起的炎症反应较中质和轻质部分可吸收网片轻(p<0.05);轻质部分可吸收补片组的纤维包裹较轻质不可吸收网片重(2.80±0.45 vs.1.86±0.69,p = 0.025);(3)各时间点四组间新生血管生成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4)合成网片植入会引起局部降解结构蛋白的蛋白酶和炎症相关因子表达的改变,MMP-1、MMP-2、MMP-9 和白介素(Interleukine,IL)-1β、IL-4、IL-10 等在某些时间点基因表达增加,且在部分可吸收补片组更明显;12周时部分可吸收补片组的MMP-2、MMP-9和IL-1β表达明显高于其余三组(p<0.05)。结论:(1)合成网片在局部引起的异物反应随植入时间延长呈逐渐减轻趋势;(2)部分可吸收补片在阴道局部引起的组织反应较重,聚丙烯网片添加可吸收成分并未达到网片优化效果;(3)轻质、超轻质聚丙烯网片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包裹较轻,是有前景的盆底重建植入网片;(4)合成网片植入会增加局部组织细胞外基质结构蛋白降解酶MMPs和炎性相关因子等表达。目的:评估辅加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stem cells,HUMSCs)对聚丙烯合成网片植入大鼠阴道后组织相容性和局部反应的影响,探索HUMSCs与聚丙烯网片结合形成的组织工程学补片在盆底修补应用的价值和可行性。方法:首先从人脐带组织中获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对细胞表型及多向分化能力进行鉴定。然后将HUMSCs与聚丙烯网片结合,构建以HUMSCs为种子细胞,聚丙烯网片为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学补片。将辅加HUMSCs的补片和单纯聚丙烯网片分别植入去势雌性大鼠阴道后壁粘膜下,于术后1周、4周、12周对阴道网片复合物进行取材,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进行半定量的组织学评分,比较两组在炎症反应、新生血管生成、纤维包裹情况的差异。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比较两组中阴道局部细胞外基质结构蛋白、蛋白降解酶、生长因子、炎性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1)采用酶消化法成功提取出HU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表型,且体外诱导培养证实其具有成骨成脂的多向分化能力;(2)使用基质膜基质Metrigel胶有效的将HUMSCs与聚丙烯合成网片结合,获得辅加干细胞的组织工程学补片;(3)植入大鼠阴道后,1周、4周和12周各时间点均未发现网片暴露、感染等并发症;(4)辅加HUMSCs的补片和单纯聚丙烯网片在局部引起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包裹随时间延长逐渐减轻,两组中各自1周与12周的炎症反应和纤维包裹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植入1周时,辅加HUMSCs的补片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重于单纯网片组(3.33±0.21 vs.2.63±0.18,p=0.026);而 4 周和 12 周时,辅加 HUMSCs 补片组的炎症反应评分明显低于单纯聚丙烯网片组(p<0.05);(6)各时间点辅加HUMSCs补片组和单纯聚丙烯网片组的新生血管生成和纤维包裹评分无明显差异;(7)12周结果显示,与单纯聚丙烯网片组相比,HUMSCs可以降低局部降解结构蛋白的酶MMP-1、MMP-2和炎性因子IL-1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1)两组网片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和纤维包裹随时间延长而减轻;(2)4周和12周时,辅加HUMSCs的补片引起的阴道局部炎症反应较单纯聚丙烯网片轻;(3)各时间点是否辅加HUMSCs的两组网片在新生血管生成和纤维包裹情况无明显差异;(4)HUMSCs可能在局部发挥免疫调节作用,降低局部降解结构蛋白的酶MMPs和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5)HUMSCs有望改善合成网片的组织相容性,成为减少术后网片暴露等并发症的新方法。目的:评估环形带支撑型子宫托治疗女性重度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的短期佩戴成功率、患者满意度及相关并发症,寻找影响子宫托成功使用的因素。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收集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因症状性Ⅲ/Ⅳ度POP至我院我科门诊接受子宫托治疗的患者。我们纳入97例使用环形带支撑型子宫托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至少3个月。若患者在使用子宫托3个月后的门诊随访仍在坚持用托,则被认为成功。采用病人总体感觉改善(Patient Global Impression of Change,PGI-C)问卷评价患者对子宫托治疗的主观满意度,并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我们通过比较用托成功与不成功患者组之间相关临床特征的差异,寻找可能与环形带支撑型子宫托治疗重度POP成功与否相关的潜在预测因素。结果:(1)最初使用环形带支撑型子宫托治疗的97例患者中,82例患者坚持使用至3个月而15例放弃用托,该子宫托的短期成功率为84.5%(82/97);(2)成功使用环形带支撑型子宫托的82例患者中,97.6%(80/82)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其中75例患者非常满意,5例比较满意;没有人感觉在使用子宫托过程中脱垂症状加重;(3)11例患者发生阴道粘膜溃疡,25例患者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6例患者使用子宫托后出现新发压力性尿失禁,但本研究中并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4)成功用托患者中前壁脱垂为重的比例显著高于用托失败者(90.2%vs.60%,p<0.01),而脱垂程度、是否合并急迫或压力性尿失禁、既往盆腔手术史等与结局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前壁脱垂为重是成功使用环形带支撑型子宫托可能的预测因素(比值比=5.08,95%可信区间1.33-19.43,p = 0.02)。结论:(1)环形带支撑型子宫托可以用于治疗重度盆腔脏器脱垂,且具有较高的短期佩戴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2)阴道前壁脱垂为主可能是能成功使用该类型子宫托的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