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中,缺血脑组织需要迅速的血管再通,以恢复血氧供应,而脑血流的再灌注会出现损伤加重现象,即脑组织缺血再灌注(I/RIschemic reperfusion)损伤,是导致多种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身可通过调节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促进血管生成,以减轻再灌注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这种自身调节血管再生过程缓慢,不足以代偿缺血区的血氧供应及血管网重建[1],需要有效手段的干预促进血管生成,而关于中医药促进I/R后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课题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两个方面研究,首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模型大鼠缺血脑组织的病理变化、新生血管场面积和p-GSK-3β、JNK信号效应分子的表达变化,来探讨老龄大鼠脑I/R后病理生理特点和中药脑脉通对其微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及可能的影响机制;同时观察脑脉通的临床疗效对于老年缺血性中风患者,来研究脑脉通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了临床和实验依据。目的1通过观察各组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损伤脑组织的病理变化和新生血管场面积变化,揭示老龄大鼠脑I/R损伤的特点及脑脉通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2通过测定各组大鼠脑缺血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带p-GSK-3β、JNK的表达变化,研究老龄大鼠脑I/R后脑微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及脑脉通对其影响。3通过比较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治疗后不同时间点NIHSS量表评分、中医症状分级(气血血瘀证)量化表评分,探讨脑脉通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i)3h再灌注(i/r)24h、3d、6d、12d动物模型,分别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缺血脑组织病理损伤特点及微血管场面积变化。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带p-gsk3β、jnk蛋白阳性表达变化,研究脑脉通促进血管生成的可能作用机制。3将临床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脑脉通组和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4天、28天时nhiss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量化表评分,评价脑脉通的临床疗效。结果1老龄大鼠脑i/r后的病理改变和微血管场面积变化及脑脉通对其影响1.1脑组织病理变化常规he染色,通过光镜观察各组大鼠缺血脑组织发现,i3h出现组织水肿,水肿程度随时间逐渐加重;i/r6d时水肿程度最重,可见神经元细胞、胶质细胞变性坏死,微血管结构破坏;i/r12d时神经元、神经纤维减少,可见坏死液化灶。老龄模型组缺血脑组织病理损伤较严重,相比于青年模型组,其恢复亦慢;脑脉通组和尼莫地平组病理损伤较老龄模型组均轻,恢复较快,尤以脑脉通组显著。1.2微血管场面积变化老龄模型组i/r1d、3d、6d、12d场面积较青年组相同时间点均降低(p<0.05,p<0.01),老龄模型组血管场面积于i/r1d达峰值,后逐渐降低;与老龄模型组比,脑脉通组i/r1d、i/r3d、i/r6d、i/r12d血管场面积增加(p<0.05,p<0.01);脑脉通组i/r1d、i/r3d、i/r12d血管场面积较尼莫地平组相同时间点增加(p<0.01)。2老龄大鼠脑i/r后p-gsk3β蛋白表达变化及脑脉通对其表达的影响青年、老龄假手术组均可见p-gsk-3β蛋白少量表达;与各相应假手术组比较,青年、老龄模型组各时间点脑组织p-gsk-3β表达均增加;青年模型组i/r1d阳性表达上升,随着i/r时间的延长,阳性表达呈现增加改变,i/r6d达最高;老龄模型组其阳性表达较相同时间点青年模型组均低(P<0.05);脑脉通组和尼莫地平组p-GSK-3β阳性表达较老龄模型组相同时间点均增高(P<0.01)。3老龄大鼠脑I/R后JNK蛋白表达变化及脑脉通对其表达的影响青年、老龄假手术组均可见JNK蛋白少量表达;与各相应假手术组比较,青年、老龄模型组各时间点脑组织JNK表达均增加;青年模型组I/R3d JNK阳性表达达到峰值;与比较,老龄模型组其阳性表达较青年模型组相同时间点降低(P<0.05);与比较,脑脉通组和尼莫地平组JNK阳性表达较老龄模型组相同时间点增高(P<0.01)。4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NHISS量表评分、中医症状分级量表变化及脑脉通对其影响与对照组比较,脑脉通组各对应时间点NHISS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脑脉通组各对应时间点中医症状分级量表评分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在相同损伤条件下,老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损伤程度重,微血管生成减弱;药物干预后大鼠脑组织损伤较轻,修复较快,且新生血管管径增大,血液有效灌注量增加,提示脑脉通可明显改善老龄大鼠脑I/R后组织的损伤,促进有效血管新生。2大鼠脑I/R后,各组大鼠脑组织内均可见p-GSK-3β、JNK蛋白阳性表达,与老龄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药物干预组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增高,揭示脑脉通促进老龄大鼠脑I/R后微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提高p-GSK-3β、JNK蛋白表达有关。3临床试验中老年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急性期NHISS量表评分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最高,随着时间的延长,评分均降低,脑脉通组变化较明显,提示脑脉通治疗老年性脑梗死具有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