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7·21”暴雨重灾区泥石流调查研究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fe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灾害。房山区是此次暴雨中受灾情况最严重的地区,多个流域因暴雨暴发滑坡及泥石流。本文通过对房山区大石窝镇三岔-下庄地区的滑坡和泥石流进行现场调查,结合遥感图像与气象数据,从地质地貌、物源条件和降雨情况等方面对滑坡、泥石流的沟道特征和形成过程进行描述与分析,同时利用形态调查法和雨洪法对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参数进行计算,并根据泥石流堆积量的变化分析其侵蚀作用。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房山区在2012年7月21日当天受灾严重,区内霞云岭、河北镇、坨里及良乡4个雨量站累积总降雨量分别为337.5mm、535.0mm、391.2mm、308.7mm,4站最大1h降雨量为95mm/h,远超国家暴雨红色预警标准,并超过1989年北京市的历史暴雨雨量记录;根据北京市经验公式计算了研究区泥石流的临界降雨阈值,发现当雨强达到40mm/h时流域内极易发生泥石流,由此确定区内泥石流暴发时间在7月21日13:00左右。(2)在暴雨影响下,研究区内出现滑坡40处,部分转化为泥石流,其中下庄泥石流和三岔泥石流具有代表性。对区内泥石流堆积物进行粒径分析,发现由于沟道径流对沟床沉积物的强烈冲刷,沟床粗化明显,其黏粒、砂砾含量较低,堆积物以大颗粒为主,其中20mm~50mm砾石占80%,综合来看,区内泥石流属低频稀性泥石流。(3)研究区地层岩性抗风化能力较弱,浅表层有大量松散物质堆积,为区内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巨大的动能条件和充足的物源;调查发现,区内泥石流形成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一是暴雨激发浅层滑坡,滑坡体进入沟道后转化为泥石流,如下庄泥石流;二是流域上游快速汇水形成高速径流冲刷侵蚀沟道粗化层,使得松散堆积物失稳启动并形成泥石流,如三岔泥石流。(4)根据形态法计算,“7·21特大暴雨”中下庄和三岔三条泥石流流量均超过雨洪法计算的50a一遇流量。由于流域内多为浅层滑坡,受物源条件限制,泥石流规模未达到百年一遇级别。此外,由于泥石流对沟道的侵蚀作用,使得区内泥石流堆积区出现放大现象,其方量较滑坡体积增大1.04~4倍。
其他文献
节蒴木科和斑果藤属隶属于核心十字花目GRFT分支,在传统分类中一直位于山柑科,分子系统学研究将其从传统的山柑科排除,花粉形态、叶表皮微形态及胚胎学等证据也支持其新的系
聚丙烯纤维(PP)是一种有机合成的结构规则的结晶型聚合纤维,是一种弹性模量低于水泥基的较为理想的水泥混凝土添加物,其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和力学性能。该种纤维有望用于水泥
氨作为理想的储氢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且易于液化。因此,氨分解为燃料电池应用提供高纯氢的技术已经引起了大量的关注。研究表明,贵金属钌(Ru)具有良好的氨分解催化活性
随着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兴起,科学数据开放受到了学界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和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帮助。科学数据开放中不同群体的利益
民生问题是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基本问题。人类社会的稳定、繁荣与民生问题的解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新的高度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善民生的思想
脑胶质瘤(Glioblastoma,GBM)是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光疗作为新型的非侵袭性局部治疗手段,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为脑胶质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但光疗的氧气依赖性,会
在真核生物中,蛋白质的N末端乙酰化修饰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蛋白修饰类型。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结果结合生物信息学的预测表明,在低等真核生物酿酒酵母中50%-70%的蛋白发生Nt乙酰化
迄今为止,退耕还林工作已经开展了 20余年,其工程量大,数据繁杂,特别是在工作的验收阶段。以2017年张家口市阳源县退耕还林实施的实际情况为例,在验收工作中,采用手工表格纪
黔西北地区作为川滇黔交界铅锌矿分布的重要区域,铅锌矿资源潜力巨大。随着找矿研究工作的深入,新矿床不断被发现,找矿前景较好。五指山矿集区作为黔西北多金属成矿的一个重
在新型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随着多边贸易体制对各国约束程度越来越低,各国转而去寻求不同地区的新合作途径,国际贸易网络中的“集团化”、“圈子化”现象突出,同一集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