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取某矿区尾矿坝下游的稻田土壤及周边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实地采集研究区土壤样品,采用激光荧光法分析铀尾矿中常见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铀含量并研究铀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法分析铀各形态,研究铀的形态分布特征,采用总量预测法和植物指示法分析其生物有效性。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土壤中铀含量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土壤深度范围内,土壤中铀含量总体上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表层土壤中平均铀含量为15.73mg/kg;根际土壤中平均铀含量为16.58mg/kg;20cm深土壤中平均铀含量为5.38mg/kg;40cm深土壤中平均铀含量为4.44mg/kg;60cm深土壤中平均铀含量为4.05mg/kg;80cm深土壤中平均铀含量为4.49mg/kg;100cm深土壤中平均铀含量为3.61mg/kg,根际土壤中的铀含量最高;在平面范围内,表层土壤与根际土壤铀含量分布特征规律一致,都是离污染源相对较近的点铀含量高;在时间上,第一次采集的根际土壤平均铀含量(9.02 mg/kg)比第二次采集的根际土壤平均铀含量(5.85 mg/kg)高出约0.54倍。(2)土壤中铀的赋存形态研究表明:在深度上,无论是各试样之间,还是同一试样之内,铀的形态分布特征都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根际土壤各相态明显不同于其他层次土壤;在平面上,表层土壤中各形态铀的平均百分含量大小为:残渣态(31.07%)>碳酸盐结合态(25.41%)>无定型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20.06%)>有机质结合态(17.83%)>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3.69%)>晶质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1.95%);根际土壤中各形态铀的平均百分含量大小为:碳酸盐结合态(30.30%)>残渣态(24.12%)>有机质结合态(21.09%)>无定型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16.47%)>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6.16%)>晶质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1.87%),表层土壤与根际土壤铀含量各形态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土壤中各形态铀残渣态(31.46%)>碳酸盐结合态(25.34%)>有机质结合态(19.02%)>无定型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16.58%)>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5.32%)>晶质铁锰氧化物/氢氧化物结合态(2.30%);根际土的可交换态(包括水溶态)铀、碳酸盐结合态铀、有机质结合态铀比非根际土壤中的铀百分含量高,而其它相态比非根际土壤中的百分含量低。(3)土壤样品中铀的生物有效性研究表明:活性铀占6个相态铀总量的30.66%,潜在活性铀占6个相态铀总量的35.60%,惰性态铀占6个相态铀总量的33.76%,即有65%左右的铀对环境构成威胁和潜在威胁;主要通过生物可利用系数、迁移系数及转移系数来反映研究区铀的生物有效性,研究区土壤中铀的平均生物可利用系数为55.40%,平均迁移系数为5.32%,平均转移系数为3.28%;比较相同采样点,不同植物铀的转移系数不同,草的转移系数(3.13%)大于水稻的转移系数(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