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性教学策略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学方面的体现。主要指通过认识和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开展科学适当的教学活动,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激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让学生在这种互动中训练行为、培养能力并获取知识,最终提高思想认识,弥补自身的缺点,获得成功的快乐。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思想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进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实践也表明,主体性教学策略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也收到了积极成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使其成为深化思想政治课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本文从主体性教学策略的含义、外延和显著特点入手,结合国内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因材施教,充分考虑教学水平和教学现状,着重分析学生的主体性特点,对引导式、吸收式、互动式等创新教育方法进行详细阐述,旨在探索出适合我国新课改理念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是多元化,主导化。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并将此作为落脚点和基础,是研究人的思想、行为的一门学科。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被动学习成为主动学习,最终形成“互动、自主、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主体性教学在基础教育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真正得到广泛应用。改革以来,将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付诸实施,是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和教学方式,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从被动到主动学习、乐意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领悟相关基本技能,进一步发展智力水平,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方面获得全面和协调的发展。主体性教学的核心在于强调并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其视为独立的、能动的个体,实现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目标。主体性教学促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对中学思想政治课主体性考察需要尊重其多元特质,无论是从现象学意义上还是理论与现实多方面进行考察,都应得出多元化特质的有效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