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神庙剧场数量众多,近年来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之一。在山西北部的雁北区域,现存的神庙剧场的数量也很可观。另外据文献记载,除了神庙剧场之外还有其它演出场所。但长期以来人们给予的关注却较少。针对这种状况,本文以田野考察资料以及相关文献为依据,对雁北明清时期剧场及其演剧状况展开讨论。在确定了本文讨论中心“雁北”的范围之后,首先,对雁北这个区域形成、巩固的历史过程作了梳理,探究其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之上说明雁北戏剧生成的文化背景;其次,对神庙剧场发展的状况与具体的剧场建筑形制进行了描述与总结,使我们能够清楚了解剧场修建的实际状况与特点;再次,进一步从信仰角度出发,探讨了神灵信仰与剧场和演剧的关系;最后还对雁北在明清时期的演剧状况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区域自然与社会环境变化的梳理,我们认为雁北区域的开发与历来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明清时期该区域人文环境再次变化,特别是大同府在明代作为“九边”之一,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以及后来村落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剧场建设与演剧活动。通过对剧场的考察,发现雁北在明时已出现了神庙剧场,目前仅见在文献和碑刻中记载的六处,清代神庙剧场已大量普及,目前仍存有上百处。特别是在世风的影响下,个别寺院在山门之外也修建了戏台。现存戏台建筑也主要为清代修建,卷棚顶占绝大多数,硬山顶者为少数,使用隔扇区分前后台,前檐大都不施斗栱,装饰简洁,内部檩条大多为两圆木上下叠加。这些特征与山西其它地区乃至华北的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更具有区域特征。它们既是神庙剧场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与雁北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有密切关系,还表现出一种地域性的审美追求。通过对信仰与剧场之间关系的考察,发现雁北明清时期的神庙剧场多与官方信仰有高度一致性。诸如城隍庙、关帝庙、真武庙、北岳庙、文昌祠、龙王庙、三官庙、八腊庙等大都被纳入到官方常祀范畴,它们在民间也得到了广泛认同。这些神庙对于官方来说,是现实与统治的需要,体现了封建统治系统的周密性、完整性与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官方根据现实处境对所祀神灵自觉地进行选择并加以利用,还要依附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俗传统;而对于民众来说,这些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也是对长期所形成的神灵观念或思想的传承。无论怎样,雁北在明清时期出现的各类神灵信仰,为剧场的普及与演剧活动的兴盛创造了条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稽考,发现明代大同代王府与地方所蓄乐户众多,乐妓与官绅的往来在明代以及清初也较为普遍,这些都激发了地方各阶层观演戏剧的热情,对后来戏剧的发展和繁荣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明清时期雁北各县区,在迎神赛社和岁时节令时的戏剧表演活动也都异常丰富多彩,无论是对剧场的建设还是对剧种的发展都起了较大推动作用。现存的舞台题记中,有许多梆子戏和地方小戏剧目,还有班社的名称和艺人的名字,这些为了解地方戏曲的发展状况提供了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