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白城郊区和长春市郊区不同生态环境下生长的大豆属植物进行了“盐生和中生大豆属植物的结构比较研究”实验。本文进行了大豆属植物G.lycine.L的野生大豆G.soja Sieb.et.Zucc(50323—6)、半野生大豆(50338)、半栽培大豆(50225)和栽培大豆G.max.Sieb.et.Zucc(吉育59号)的盐生和中生两种环境的栽培实验、制片技术对比实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实验。同时进行了大豆属的同种植物结构的系列比较研究。石蜡永久切片的二维光学透射结构、扫描电子显微的三维立体结构和离析实验等不同层次实验结果证明:环境直接影响大豆属4种植物结构的形成。验证了同属同种的大豆属植物,因其生长的环境不同,其根、茎和花等结构都演化出不同的结构,行使不同的生理功能。系列实验证明了大豆属植物颉颃盐逆境的结构演化规律。对根筛管分子中的肌动蛋白进行了扫描电镜跟踪观察。结果表明:4种大豆属植物根韧皮部筛管分子腔内普遍存在肌动蛋白。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揭示了肌动蛋白在不同实验时间内的变化规律为:“球状体”→“柱状体”→“丝状体”。为了验证肌动蛋白在筛管分子中的客观存在,本文进行了免疫化学鉴定的对比实验,通过Anti-actin抗体标记免疫化学鉴定,证明了4种大豆属植物根筛管中,普遍存在标记肌动蛋白的金颗粒,其存在位置、数量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完全一致。而未经Anti-actin抗体处理的实验结果显示:大豆植物材料的筛管分子腔内没有金颗粒,说明肌动蛋白的特异性很强。验证了阎隆飞等人肌动蛋白在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事实。关于肌动蛋白在电镜中受激后发生膨化、蠕动的现象,迄今未见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