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三十年来,城镇化是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当前,我国已步入城镇化的中后期,与以往不同,现阶段同时是经济转型与城镇化建设双期叠加的时刻,生产要素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都面临剧烈的变化;另一方面,以往GDP导向的城镇化建设积累了大量政府债务,原有的套利型金融体系已不可持续,系统性金融风险逐渐积聚,同样迫切寻求新的投融资机制进行化解。因此,产融结合的实现方式、工具运用以及侧重点,都需要做出重大调整,城镇化需要从驱动力的顶层设计、交易主体的行为转变、微观要素的结构调整角度,重新理解和设计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进一步寻求机制创新与路径选择的优化方法,从而解决投融资规模、成本、期限的突出矛盾,是为本文选题的初衷和目的。论文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站在创新制度供给的角度,分析和设计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的机制创新体系;第二部分,结合现实环境,寻求路径优化的具体实现方法。首先,论文认识到,理解传统城镇化投融资所面临的困境,需要基于我国特有的政府行为模式和金融体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制度逻辑和路径依赖关系。为此,论文从国情背景和制度背景着手,基于城镇化与经济周期、宏观负债、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展开分析。其次,考虑到寻求机制创新以解决现存的问题的难点,在于突破方向的选择和关键因素的把握之中。因此,论文重新筛选和锚定了影响城镇化现金流的三个关键因素:产权激励、信用杠杆、公司治理,并以此作为底层架构搭建的基石。第三,论文紧抓投融资的本质内涵,以资产内生性增长,信息对称、资金流循环作为资产信用构建机制形成的三个初始条件,结合城镇化投融资承载和运作管理的三类主体行为特征,把握资源配置优化实现的基本驱动原理,系统性地逐步推导产城融合条件下产融结合创造价值的演化机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转型时期城镇化投融资的理论分析框架,形成了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的完整视图。进一步,论文总结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的现状,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城镇化的演变过程,测算了城镇化投融资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缺口,使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分析了“十三五”期间财政与金融系统的资金供给能力,并结合陕西为例,运用DEA模型测算了12个投融资平台的融资效率,评价其投入冗余情况,并按超效率DEA模型对其进行了排序,回归分析了投融资平台效率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论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应用与案例相结合,进一步分析阐述了路径优化的具体实现方式。其中,采用DSGE方法分析复杂博弈行为,以已有的理论研究为基础赋予模型参数值,并结合项目案例,说明项目资本结构优化是实现多元产权条件下投融资组织模式效应最大化的主要途径;通过搭建多元金融机构、工具、资本市场的融资组合创新,根据公共项目盈利能力及不同阶段投融资特征,综合考虑风险偏好、期限转换、流动性管理等因素,尝试设计最优的组合模式;同时,基于信贷配给融资难题,构建了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投贷联动与风控优化模型,论证了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机制对多重风险治理手段融合的促进作用,发现其可能对信用杠杆优化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分析公司治理与地方融资平台证券化融资成本的关系,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对资产证券化融资成本的影响程度。论文的研究结论及观点:(1)破解传统城镇化投融资困境的关键,首先在于政府从外生型规模导向发展转换为市场主导的内生型质量模式,反映到投融资机制的设计,即在于能否构造不同于传统体制所不能提供的“可持续长效现金流”,创设新的资金、资本、资产、资源循环路径——传统城镇化投融资特征是以“土地财政+融资平台”为核心的资金资源循环路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需要建立“产业+资本市场”为核心的替代转型机制,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核心在于能否成功构筑新型城镇化金融资产的信用,以此逐步取代政府财政信用,从而完成系统性资源循环的转换。(2)依据企业和项目组织的产权变革、金融交易合约方式的变革、产融结合服务产城融合的功能变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顺序,可逐步分析得到——产权结构重塑、融资组合创新、资本循环管理的协调配合是路径优化的核心,资本结构、融资结构、治理结构创新是路径优化的实现方式,基于此,可以延伸演绎出创新优化的三条关键子路径,分别为:多元产权结构重塑引导的资本结构优化路径、融资组合创新引导的信用杠杆优化路径、政府平台功能转型引导的资源循环管理与治理结构优化路径,继而进一步寻求微观层面融资成本降低,融资规模提升、融资期限匹配的绩效结果改善,并导向宏观构架生产效率、配置效率、功能效率的提升,最终将研究逻辑回归至出发的起点——经济运行效率和真实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这也是经济转型时期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优化的根本目的。(3)实证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投融资存在巨大缺口、项目层面的产权激励约束和风险信息对称状况存在显著的提升空间、投融资平台普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状态。未来,优化项目资本结构、推进金融机构转型、创新平台功能设定和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可充分改善投融资效率。论文在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1)近年来城镇化投融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基础设施领域,研究对象偏重工具渠道的创新及静态模式比较分析。区别于现存的相关理论研究,论文从宏观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城融合的关联角度入手,沿着城镇化现金流生成机制和金融资产信用构建这两条主线,将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的研究扩展至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并行的领域,结合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深入探讨城镇化与宏观负债、产业结构、资本市场和金融交易的关系;进一步,论文试图从价值创造的角度重新理解城镇化投融资过程,以效率提升作为机制创新的可能切入点,紧扣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在竞争性原理基础上,根据经济学、金融学、投融资和资产运营管理的理论和规则,建立起一套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理论视图,形成了产城融合条件下产融结合推动新型城镇化价值创造的理论机制和框架。(2)论文选择金融资产交易作为投融资问题研究的核心,而没有过多着重于投资和融资的概念划分——以投融资与金融资产信用创造的关系作为理论出发点,将投资和融资比喻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资金需求的主体,自身处于资产端是融资行为;另一面是资金供给的主体,自身处于资金端是投资行为,二者交汇点是金融资产,即以股权和债权为载体的交易行为。因此,研究投融资在本质上转化为研究金融资产交易能否顺利、合理、有效地进行,是否起到了推动实体资源配置和优化的作用。进一步强调金融资产的信用创造和交易的顺利实现是投融资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3)论文以制度结构创新作为方法论的核心,探索特定环境下摆脱城镇化投融资困境的路径设计问题。论文坚持宏观构架设计应与微观制度要素紧密结合的原则,在传统机制理论建立在信息和激励二元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监督因素,重新构造以产权激励、投融资信息对称、公司治理三方面相结合的底层制度框架,以实现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的重要结构性调整和补充,并按照资源结构决定交易结构,交易结构决定资本结构,资本结构决定融资结构的逻辑,将构筑新型城镇化金融资产信用体系的三个核心条件,与产权结构创新、融资结构创新、功能结构创新相互结合,进一步探讨了资本结构优化创造价值的机理、风险治理融合创造价值的机理和资本循环运营创造价值的机理,并依次推导和创设完成优化转型的三条核心子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