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鄂东南赣西北地区的周代文化为研究对象,对本地区两周时期已经发表的经过科学发掘或调查资料比较丰富的遗址进行编年学研究,初步建立了本区域内周代遗存的年代序列。通过对陶器群的分析,廓清了鄂东南赣西北地区周代遗存的文化因素构成,确定了本地区周代遗存的文化性质及本地区不同文化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消长变化。为了了解鄂东南赣西北地区周代文化的发展高度,本文引入了能够反映文化发展程度的聚落分析和生产技术分析(铜),以期更加全面的认识鄂东南赣西北地区的周代文化。本文最后还对鄂东南赣西北地区周代遗存的族属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时空范围进行,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对现有的考古资料进行简要回顾。第二部分是主要遗址的编年研究。主要是以地层学为依据,对比周边地区和丰镐、周原等周文化中心区的器物形态,对本地区已经发表的经过科学发掘或调查资料比较丰富的十五个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分期排队,将本地区的周代遗存分为五期七段,即西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春秋早期、春秋中期五期,其中西周早期又细化为早晚两段,早段约为商末周初;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划分为三段,居中者代表两周之际。第三部分是文化因素分析。主要是通过对陶器群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地区周代文化的构成包括晚商文化因素、周文化因素、土著文化因素、周文化变体因素、吴城文化因素、吴文化因素,同时还受到早期楚文化、江淮地区土著文化、湖南地区土著文化的影响。其中本地区的以刻槽鬲足、长方形镂孔豆、附耳觑等典型器物为代表土著文化自始至终都是本地区周代文化的主流,其他几种文化对本地区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减弱,到两周之际其他文化因素在本地区已经绝迹。第四部分是聚落考古研究。首先对本地区聚落选址的类型进行分析,了解不同类型遗址在本地区所占的比例,这反映了人类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改造。其次,分析遗址的聚落布局,将本地区的遗址划分为四个聚落群,并对各个聚落群内聚落的规模、等级进行分析,对此所反映的社会结构进行分析。同时还介绍了本地区的建筑类型,并对由此反映的当时的环境、社会问题进行简要辨析。第五部分是与铜相关问题研究。鄂东南赣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产区,本地区周代遗址普遍发现了与铜矿开采、冶炼有关的遗存。本章节从采矿技术、炼铜技术两方面论述了当时铜的采冶达到的技术水平,对采冶遗址的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五里界城的性质进行了考察。第六部分是族属问题研究。族属研究与年代、地望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界一般将包括鄂东南赣西北地区在内的长江以南地区划入古越族的范畴,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鄂东南赣西北地区在周代为杨越的势力范围。本章通过对文献有关“杨越”的记载进行辨析并结合考古发现,认为鄂东南赣西北地区商周时期的土著文化属于百越文化系统,至于是古越族的哪一支,由于史料有限,不可知。第七部分是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本文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