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阐释的限度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5755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现代以来,在对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传统清算和反拨过程中,文学阐释和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得到张扬甚至被夸大。有的阐释和批评,如解构主义超出了文本可能性的限度,带来了阐释的混乱和意义的危机。由此,阐释的有效性受到质疑。阐释是否可能,如何可能?文学的意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文学阐释是否是任意的?这些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文学阐释限度的考查和文学意义的生成机制的研究,不仅是基于理论自身发展的逻辑,而且也是基于批评实践中的问题。文章从对文学阐释限度的重新界定出发,来说明阐释限度的必要性。对于作为个体的阐释者来说,对文本的理解的阐释和理解总是此在的有限性和历史性的制约。因此,此在性构成了阐释的可能性限度。文学阐释问题说到底是意义生成的问题。在意义生成的主要的要素之中,存在着相互制约的文学解释权之争。作者、文本和读者在意义生成中的作用达到平衡才能使阐释合乎阐释限度的要求。具体说来,阐释限度既指意义的限度,也指阐释活动的限度。文学文本意义的生成总是受到作者为文本提供的可能性以及读者的此在性的制约,作为阐释活动的文学阐释也受到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因此,阐释限度的构成包括作者限度、文本限度和读者限度,以及三者处于特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语境中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有了对阐释限度的重新认识,超越文学阐释中的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倾向显得必要和可能。文章以对话理论为基础进行了阐释机制的重建。作为文学阐释活动,对话主要有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三种形式。这三种对话是文学意义生成的主要方式。文学阐释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而这种开放是基于一定可能性和限度的开放,阐释活动是从有限向无限的意义生成活动。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认知图景理论对现代汉语“下来”、“下去”进行了研究。文章说明了“下来”、“下去”研究领域的历史和现状;从“性质”、“用法”和“意义”三个方面对以往有关“下
在先秦文献中,“风俗”之义最早由“风”字指称。从“风”到风俗,经历了较长的意涵演进过程,体现为如下文化化历程:①商周及春秋早期,“风”被神化并呈现出自然律与文化化相结合的
救赎关怀与悖论的叙事策略是张炜小说文本中的显著特色.本文从张炜创作的三个阶段具体分析这一写作策略.早期文本中张炜的创作是一种理想主义遮蔽下的线性思维,缺乏悖论张力,
学贯中西、博通古今的钱锺书,尤对宋诗有精湛体悟,揜迹先学而迭出新意的《宋诗选注》是他诗学研究的精华。该选本自出版之时就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是研究宋诗选本中的一朵“
地震来了,我们还能不能牵起对方的手……     遭遇了“512”地震的感情,仿佛一拐弯碰到分岔路口,向左走,剧情是情薄义弱不堪风;向右走,剧情却是患难真情情更深。不管是向左还是向右,它所带来的震撼值得每一个人深思,也会让人不自觉的想象,如果是我,还能不能牵起对方的手……  地震后,遭遇分手冲击波……    分手!离婚!地震震散了不少情侣。怎么回事?分手总是伤心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刻。究竟他们是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