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村庄、封闭的生活、虔诚的仪式、古朴的音乐、狂热的参与、发泄的呼喊,至今依然鲜活的“安徽贵池傩戏”,与深藏在元代史料中的“搬唱词话”有机联系,遥相呼应。“词话”一词,首见于元,元代史料出现了关于“演唱词话”“自搬词传”“般说词话”“搬唱词话”等诸多记载。本论文在研读相关史料文献并对“安徽贵池傩戏”进行了实地考察的前提下,以1967年在上海嘉定出土的“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为参照,对元代的“词话”文本及表演方式展开研究,故定题目为“元代说唱词话研究”。“元代说唱词话研究”在学界并非热点。解放前叶德均、孙楷第等学者主要在“元代说唱词话”的称谓、体制、元杂剧中的“词话”辑佚、“元代说唱词话”与宋金杂剧、肉傀儡、大影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开风气之先,有筚路蓝缕之功。但由于当时实证资料缺乏(学者们大都未能见到或利用到1967年出土的“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以致他们的许多观点都是在假设的前提下提出,许多问题也因此未能解决。安徽贵池傩戏,以祭祖敬神为目的,以“先生”在后台或台侧说唱、戴面具的演员在台上进行“哑剧式”表演为搬演特征,被称为是中国的“戏曲活化石”。综观数十年来学界对安徽贵池傩戏的研究,主要趋向于“舞蹈文化人类学”、“音乐人类学”、“傩文化本身”、“贵池傩戏仪式与表演”等方面,但对于以下问题——贵池傩戏剧本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文本为何高度相似?傩戏剧本中为何出现大量的宋元俗字、宋元名物制度并体现出元代“回回”“达达”等异族生活习俗?傩戏文本与表演中为何能折射出早期南戏的形态?学者们偶有涉及,但从未有过专门研究,至今尚无确切答案,本论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考证,从而厘清“元代说唱词话”的形成时间、生成背景、表演形式以及文本特征。对“元代说唱词话”展开研究,其价值有以下几点:首先,在戏曲曲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探寻到已消失数百年的“元代说唱词话”;第二,更为清晰地展示中国戏曲是如何从以“齐言体唱词”为底本过渡到以“曲牌体唱词”为底本,由此进一步探讨说唱文学与民间戏剧的相互渗透关系,从而为南戏研究提供参考;第三,将古代文学传统的文献资料研究与活态的田野调查方式相结合,在说唱文学领域探求一种新型研究方法。第四,为孙楷第的假设观点“宋元以来戏文杂剧之出于傀儡戏影戏”提供具体实例,也为美国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的“社会如何记忆”理论展示一个完整的范本。本论文分十章:第一章,引论,阐释了“元代说唱词话”的基本概念、选题缘起、前期研究成果综述以及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在总结前辈学者叶德均、孙楷第关于“元代说唱词话”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探讨,结论有破有立。第三章,以《包公出身除妖传》为例展开对“元代说唱词话”的微观研究,并分析“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与“元代说唱词话”二者之间的互证与衔接。第四章,从文本特征、表演形式、演出时间地点等角度出发,论述元代史料中“元代说唱词话”的典型特征。第五章,安徽贵池傩戏的元代社会记忆之一——“纪念仪式”,笔者于2015年春节期间亲赴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地区实地观摩傩戏表演,经过扎实的田野调查,获得大量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笔者开始深入探讨贵池傩戏以“祭祖”为目的的一系列“纪念仪式”,解析其“延续赵家香火”这一深层目的。第六章,安徽贵池傩戏的元代社会记忆之二——“体化实践”,以傩舞表演为依托,以贵池表演傩戏的各家族的家谱文献为基础,以现场观摩傩事的记录与采访为参照,多方面解读贵池傩戏所呈现出的元代特殊色彩。第七章至第九章,则是针对安徽贵池傩戏的元代社会记忆之三——“刻写实践”展开详细探讨,分别以《章文选》、《薛仁贵征东》、《花关索》三部傩戏剧本为例,着力挖掘贵池傩戏剧本“刻写实践”之来历、体制特征及其与“元代说唱词话”的关系。第十章为结语。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结构重点贯穿美国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的“社会如何记忆”理论:“如果说有社会记忆这回事情的话,那么,我们有可能在纪念仪式中找到它。纪念仪式(当且权当)在具有操演作用的时候,才能证明他有纪念性。”笔者认为,“社会如何记忆”理论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元代史料中相关“词话”的记载,也可以解释“安徽贵池傩戏”在文本与表演上如何成为了“元代说唱词话”的回溯与印证。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另一个学术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