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骨间背侧神经的临床解剖学及体表定位研究目的:研究骨间背侧神经(pos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PIN)的临床解剖学特征及体表定位方法,以减少前臂手术中对PIN的损伤。
方法:取防腐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4侧,沿Henry掌侧手术入路切开。在肘前方肱桡肌和肱肌之间,前臂中上段伸指肌与桡侧腕伸短肌之间解剖出桡神经及其分支。在前臂旋后90°位时测量掌侧手术入路时PIN相关结构特点,以肱骨外上髁下缘(设为A点)与肱骨内上髁下缘(设为B点)的连线为测量基准(AB线),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1mm)分别测量PIN起点与AB线的垂线距离、PIN穿入旋后肌的部位与AB线的垂线距离、测量桡动脉返支与AB线的垂线距离。在前臂旋前90°位,沿Thompson背侧手术入路切开,显露旋后肌及PIN,测量背侧手术入路时PIN。相关结构特点。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PIN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下称C点)、尺骨茎突顶点(设为D点)、Lister结节(设为E点)分别到A点的距离。测量C点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AE线)的水平距离。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在PIN穿出旋后肌部位在前臂的自身比例(AC/AE)。同时观察PIN出旋后肌管后各肌支的分布及形态特点。
结果:PIN自桡神经主干发出的位置与AB线的距离平均为(3.25±10.7)mm。PIN穿入旋后肌的位置距AB线的垂直距离为(29.87±3.1)mm,桡动脉返支与AB线的垂线距离为(25.74.±2.6)mm。PIN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骨外上髁的平均距离(AC)为(68.4±17.6)mm,且C点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AE线的尺侧,与AE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5.6±1.3)mm,肱骨外上髁与尺骨茎突尖端(AD线)的长度平均为(235.7±22.8)mm,AC与AD之比平均为(0.28±0.06)mm,约等于2/7。
结论:前臂旋后时,距肱骨内外上髁连线(AB线)(3.25±10.7)mm,桡骨小头正前方或略偏外侧可作为PIN起点的定位标志,AB线下方(29.87±3.1)mm可作为PIN穿入旋后肌管部位的体表定位标志,AB线的下方(25.74±2.6)mm可作为桡动脉返支的体表定位标志。前臂旋前90°时,肱骨外上髁下方约68 mm,或前臂的近端2/7,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5.6mm处,可作为PIN穿出旋后肌部位的定位标志,二者结合可相对准确的对PIN穿出旋后肌部位进行体表定位。PIN穿出旋后肌后,呈鱼尾状迅速发出各肌支,且各分支均位于ADE三点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中。准确的体表定位,可为前臂手术中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的提供解剖学依据。
第二部分: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通过生物力学试验比较桡骨上中下段不同部位骨折内固定时,钢板分别安置在掌侧和背侧的生物力学差异,为桡骨干骨折临床手术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方法:取12具国人成年防腐尸体,作为研究对象。剔除前臂软组织,得到12对桡骨标本,每对包括同一尸体的左右侧桡骨。将12对标本随机分为上、中、下3组,每组4对桡骨标本。各组分别横行锯断,造桡骨上、中、下段三组的横骨折模型。将各组的4对标本按左右侧配对的原则,再分为掌侧固定组和背侧固定组,并使各组均包括2个左侧、2个右侧标本。按桡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操作常规,分别将6孔3.5mmDCP钢板及6枚螺钉固定于桡骨掌侧固定组的掌侧和背侧固定组的背侧。然后将标本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的夹具上分别进行轴向压缩试验和三点弯曲试验。生物力学试验机驱动轴的加载下移速度设为2mm/min。轴向压缩试验从0N加载至300N,三点弯曲试验从0N加载至200N。记录各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比较桡骨干上中下段骨折内固定时,钢板安置在掌侧和背侧的生物力学差异。
结果:①实验中,各标本均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弯曲、失效。②在桡骨上段骨折掌侧钢板组,轴向压缩试验时,最大位移为2.87mm,三点弯曲试验时,最大位移为2.92mm。在桡骨上段骨折背侧钢板组,轴向压缩试验时,最大位移为2.52mm,三点弯曲试验时,最大位移为2.90mm。经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异(T=33,P<0.05)。在桡骨中段骨折掌侧钢板组,轴向压缩试验时,最大位移为2.55mm,三点弯曲试验时,最大位移为2.11mm。在桡骨上段骨折背侧钢板组,轴向压缩试验时,最大位移为2.24mm,三点弯曲试验时,最大位移为2.03mm。经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异(T=33,P<0.05)。在桡骨下段骨折掌侧钢板组,轴向压缩试验时,最大位移为2.85mm,三点弯曲试验时,最大位移为2.5 1mm。在桡骨上段骨折背侧钢板组,轴向压缩试验时,最大位移为3.26mm,三点弯曲试验时,最大位移为3.13mm。经配对样本比较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两组有显著性差异(T=34,P<0.05)。结论:桡骨干上、中段骨折时钢板安置在背侧比较稳定,下段安置在掌侧更稳定。本试验可以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