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对翻译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韩礼德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这是对语言研究的一大贡献。作为一种新建立的语法体系,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现代语法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然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应用已经超出语言学的范围,被应用到英汉翻译领域,这对于那些长期致力于翻译理论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应用趋势。对于翻译学的研究模式,有的较为注重翻译活动的心理因素,有的更多关注原文本与译作之间的关系探讨,还有以语言学为导向的,从语言学层次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是语义的与功能的。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个“意义的系统”。也就是说,当人们使用语言时,他们的语言行为就是在表达意义。根据这一观点,语法是研究词与其他语言单位构成意义的方式。系统功能语法的建立基于以下两个事实:(1)语言的使用者实际上是在一组系统中进行选择,并且努力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不同的语义功能;(2)语言和人类的社会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的实际运用作为研究的对象。在韩礼德看来,一般类型中第一与第二成分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逻辑-语义关系。而“投射”(其中第二分句被第一分句投射)是其赖以依存的主要关系。而最简单形式的“投射”即是直接引语。投射句实际是一个言语过程(即说话),被投射句表明所说的话。然而,可用于引述分句的动词因在话语过程中不同的语义功能而有相当灵活的选择。因而在翻译(特别是英汉翻译)的过程中,例如,在小说会话中(引述动词大量使用),选用恰当的的引述动词进行翻译对整个译作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尝试性地将韩礼德的“投射理论”应用到中国文学作品中小说题材里人物会话的翻译中去,以期能揭示出小说会话翻译中引述动词翻译的制约性因素。在其《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韩礼德提出从经验功能角度将人类活动和自然界的过程分成六大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其中的言语过程即为本文论述的对象。言语过程,简单点讲,即是说话,最为常见的词为“say”。然而,能用于引述结构中的词除了基本概念的“say”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动词。包括用于表陈述概念的tell, remark, report,等等;用于提问形式的ask, demand, inquire, query,等等;包含有“say”这一基本含义并带有其他环境因素在内的动词如explain(解释),protest(驳斥);以及其他包含有别的含义的动词如complain(抱怨地说),stammer(结结巴巴地说)。因此,在小说人物会话中,由于会大量出现引述性动词,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如何贴切地传达“说”(古文中为“曰”)这一基本言语过程类动词,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本文试图以韩礼德的过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对在翻译过程中引述动词选择的制约性因素进行探讨。另外,本文还引用了奥斯汀提出的相关言语行为理论的观点。在他看来,人们在讲话的过程中,有时候在说话本身这一行为就是在履行某一言语行为,如做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表明承诺等等。说话即是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奥斯汀把一句完整的话语分析为由三种行为构成:说话行为(locutionary 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这一理论后来通过塞尔得到极大的改善与发展。他看到了不同类型的施事行为之间的差别,并为此确立了言语行为分类的四条重要准则:话语的目的(基本条件)、表现的心理状态(真诚条件)、话语和世界的关系,即合适方向(先决条件)和命题内容(命题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施事行为归为五类:断言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表情行为、宣告行为。作为语用学范畴的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为翻译过程中的从语用学角度进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作者基于上述理论成就,尝试性地将其应用于汉英翻译(特别是小说文体中人物会话)中,通过对引述结构这一常见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后,揭示出翻译过程中引述结构里引述动词选择的制约性因素。以期能引起对引述动词这一特殊类型的动词的关注,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