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对履行军事卫勤保障任务职能的护士进行个人战备准备评估,了解军队护士战备能力现状与战备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战备能力与人口学特征等因素之间的多维关系;通过质性访谈进一步完善量性研究中未能深入挖掘的信息,运用基于Husserl观点的诠释现象学研究方法,探讨军队护士执行卫勤保障任务的认知、情感、意志体验,提炼出参加卫勤保障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和以往有效的医疗救护经验,以期为今后执行卫勤保障任务的护士提供有益借鉴,为提升军事卫勤保障实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CNKI、万方、维普和Pub Med等数据库中关于护士战备能力、野战救护和执行卫勤保障任务体验的文献,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作为指导本研究的理论依据。2.采用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设计。量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军队护士战备能力评估量表对17所军队医院的653名护士(现役军人、文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量性资料采用SPSS21.0建库并进行数据处理,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分析方法包括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等探索护士战备能力的影响因素。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方法,查阅文献制定访谈提纲,征求受访者的知情同意后,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军队护士通过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通过观察、笔录和录音的方法记录访谈信息。采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整理、分析资料,重点访谈其参与救治伤员的内心感受,分析执行卫勤保障任务护士的真实体验。结果1.军队护士战备能力现状653名军队护士战备能力总分为(127.11±22.81)分;其中小组整体性和一致性维度(16.82±2.56)分;个人事物/身体素质/心理准备维度(12.75±1.74)分;领导管理支持维度(20.72±2.97)分;临床护理能力维度(27.17±6.00)分;战士生存/适应能力维度(12.02±3.37)分;军事行动护理能力维度(37.63±10.81)分。2.人口学特征与军队护士战备能力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科室、职称、身份属性、工作年限、月薪、解压方式、锻炼频率对军队护士临床护理能力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科室、年龄、职称、身份属性、工作年限、月薪、解压方式、锻炼频率、是否执行过重大任务对军事行动护理能力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职称对小组整体性和一致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身份属性、工作年限、解压方式、锻炼频率、是否执行过重大任务对战士生存/适应能力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年限、月薪、缓解压力方式、锻炼频率对个人事物/身体素质/心理社会准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年限、缓解压力方式对领导管理支持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军队护士战备能力的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军队护士总体战备能力的因子为职称、身份属性、工作年限、月薪、科室、卫勤保障经历、锻炼身体频率、缓解压力方式。4.军队护士执行卫勤保障任务的体验(1)军队护士执行卫勤保障任务的认知体验:(1)任务环境的主要威胁:严寒/低温、酷暑/高温、空气湿度不适、条件简陋/物资匮乏、环境陌生和危险。(2)护士认为自身已经具备的战备能力:临床护理能力、体能素质、心理调适能力、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野战救护能力;护士认为自身欠缺的战备能力:军事护理能力、心理护理能力、紧急处理能力、心理素质、外语能力。(3)护士认为执行卫勤保障任务的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体能素质、野战护理能力、军事素养、新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人际沟通能力。(4)护士对训练方案的思考与建议:拓展培训内容、强化护士战备意识、丰富培训形式、提供培训机会。(2)军队护士执行卫勤保障任务的情感体验:紧张及担心、不舍及难忘、期待及自豪、有挑战性及全力以赴。(3)军队护士执行卫勤保障任务的意志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我暗示、牢记使命、适时倾诉、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转移注意力。结论1.军队护士战备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军事行动护理能力的水平最低。从低到高依次为军事行动护理能力、战士生存/适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管理支持、个人事物/身体素质/心理社会准备、小组整体性和一致性。2.影响军队护士战备能力的因素有科室、职称、身份属性、工作年限、月薪、卫勤保障任务经历、锻炼频率、缓解压力方式。3.军队护士通过执行卫勤保障任务,发现了自身尚欠缺的战备能力,主要在军事护理能力、体能素质、心理调适能力、军事素养、新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人际沟通能力等六个方面有培训需求。同时为执行卫勤保障任务护士提供控制自身负性情绪的方法作为参考,为战备训练方案的完善给予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