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团体“易堂九子”中,在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方面,最有成就和造诣的是曾灿。因《过日集》的编撰网罗天下诗人,充当僻处赣南的诸子与通都大邑往来使者角色,令“易堂”声名远播的,也是曾灿。本论文以曾灿为研究对象,对其家世、生平经历、著述、交游情况、诗歌创作、诗学主张及其所编大型诗选《过日集》等问题进行全面梳理与挖掘。力图以曾灿个案研究为契机,探寻易代之际遗民的生存状态、解读其心路历程,并考察明末清初诗学观念与诗坛风气。第一章系统考察和梳理了曾灿的家世、生平经历及著述情况。第一节考察其家世,揭示曾灿祖母陈氏、父亲曾应遴,伯兄曾畹的个性与事迹,并分析他们对曾灿的影响。第二节以曾灿生卒年的考订为出发点,在运用相关文献准确把握其人生各阶段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深入考察其幼年、青年、壮年、晚年的主要经历及心态,从而勾勒其生平事迹,描述其心路历程。第三节全面考察曾灿的著述情况。首先就《曾青藜初集》、《曾止山文集》、《壬癸集》、《甲子诗》、《三度岭南诗》、《曾青藜诗》几种小集的版本、序作情况、诗歌收录、起讫时间等问题逐一进行考释和梳理,揭示每种小集的基本特征。接着就《曾青藜初集》、《曾青藜诗》两种刻本诗歌收录情况进行对比,揭示两者间的渊源关系。又就后来成书的《六松堂集》诗歌收录及序作情况与几种小集分别进行对比,就从中发现的问题作出分析,既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又厘清曾灿几种小集与六松堂全集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交代曾灿所编《过日集》的版本情况、刊刻时间等相关问题。第二章详细考察了曾灿的交游情况。第一节考察他与易堂诸子的交游。就其与魏禧、魏礼、林时益、邱维屏、彭士望、魏际瑞、李腾蛟、彭任的过从往来情形逐一描述和探析,凸显曾灿与所属群体的关系,与每个人物建立的情谊,及其翠微山居时的心灵轨迹。同时力图展示“易堂九子”人各一面的独特精神性格,呈现其当年聚居翠微峰巅时极度的生存状态。第二节考察曾灿下山出游后,与以钱澄之、姜寓节为代表的非江西籍遗民建立的交谊。立足于情感因素的同时,亦侧重双方往来过程的考察,以此展现曾灿下山数十年间所经历的沧桑与变迁。第三节考察曾灿与仕清文人的交游,以周令树和吴兴祚为例。他们一个是默默无闻的地方官员,一个是叱咤风云的封疆大吏,都曾极力提携曾灿并委以重任,且都雅好文学。与他们相结交,使曾灿充分发挥了其文学才华和经世的才干。与遗民相比,曾灿结交官员,功利色彩明显。在探析双方情感因素和交往过程的基础上,试图剖析曾灿的交游心态。第三章研究曾灿的诗歌创作。第一节阐释曾灿的生存之思与诗歌中的价值表达,着重剖析他的故国之思、高蹈隐逸之情,及因为稻梁谋而滋生的羞耻感、苦痛感。第二节阐释曾灿的命运之叹与诗歌中的情感宣泄,着重剖析其羁旅漂泊、孤独寂寞、年齿衰残、思亲怀归、人情冷暖种种独特体验。第三节探析曾灿诗歌的审美特质,从跌荡顿挫的章法,壮丽悲凉的气格,质朴劲健的语言三个层面入手,揭示曾灿诗歌不拘一格的独特面貌。第四章研究曾灿所编选大型诗选《过日集》。第一节主要探究该选集的文本状态,分别从编选方式、编撰体例、所选诗人籍贯及其地域属性出发,阐明《过日集》的主要特征,并对其文本生成作了一点分析。第二节以《过日集》凡例为主要依据,结合曾灿本人的诗学观念,将该选集的诗学主张概括为以发乎性情为准绳的选诗原则、以沉雄典雅为主导的选诗风格,及崇尚唐诗的倾向。第三节研究该选集的诗歌评论。探讨作为选家的曾灿对各体诗歌的认识和评介,力图进一步阐释曾灿的诗学观念,并透视清初诗坛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