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在“身心二元论”还是在“身心一元论”视角下,“身体性”特征始终与体育运动紧密相关,这是由体育运动的内在规定与外在表现所决定的。然而不同身心观中对身体的看法对体育运动有着不同的影响。厘清哲学中身心观的转变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对于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身心二元论中,被置于身心关系底端的身体成了结构精密的机器,身体活动更多的与技术、体能相关而与智能无关。这种贬低身体的观念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对体育运动的发展极为不利;身心一元论赋予了身体更深刻的意义,作为主体的“自我”存在的依据就在于我们的身体。在一元身心观下,体育运动中身体活动的智能性、价值性与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将传统的看待体育运动的方式扭转。通过采用文献综述法、历史与逻辑统一法、专家咨询法、词源学的方法、历史学方法和哲学的方法,本文深刻剖析了西方哲学身心二元论与身心一元论两种身心观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发展演变过程,分别阐述了两种身心观中对身体的不同看法,并澄清了这些不同的看法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并在上述论述基础上,尝试为当下体育哲学领域关于身体运动的某些争论提供新的视角,并最终得出本文的结论。本研究认为:1)二元论使身体降格为机械化的躯体,与之相应的是一整套对这一机械客体加以运作的技术,包括对人的空间分配、对活动的控制、对动作的规划、对力量的安排。身体在一系列周密细致的规划中,在不断细分的时空中同自己操作的物体紧密结合在一起,身体被驯顺为力与时间的载体。以此“身体性”理论为特征的体育运动,在人们观念中留下的便是粗糙、简单、甚至是低级的代名词。这种观念对体育运动的发展显然不利;2)对于体育运动来说,“身体性”特征并非是不言自明的。用二元论意义下的身体技能或者体能来作为区分体育运动与其他活动的标准,经不起质疑与推敲。3)在身心一元论的思想中,主体的任何活动,如踢足球与下象棋,都没有运动着的和不运动着的差异,区别在于主体与世界发生联系的方式不同,即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