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下滴灌己在新疆盐碱地开发利用和次生盐碱地防治方面有所应用,但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合理的洗盐模式及灌溉制度方面,仍有许多期待改进的地方。本论文利用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重点灌溉试验站进行的裸地点源入渗试验和田间膜下滴灌试验数据,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对棉花膜下滴灌入渗条件下,水分入渗过程及土壤水盐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裸地点源入渗实验地表积水范围与水平湿润半径变化规律较类似,水平湿润锋和入渗时间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幂函数关系,而且利用开始阶段的短期试验资料得到的关系式来预测未来时段的湿润锋位置时,预测值偏大。(2)大田膜下滴灌实验中,滴灌前,滴头附近土壤含水量较低,并且以滴头为中心向四周递增;滴灌后,土壤含水量较滴灌前土壤含水量普遍升高,土壤盐分较滴灌前有明显的淡化,并以滴头为中心向四周递减,这与裸地点源入渗实验较为相似。棉花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含水量灌前灌后差异明显,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层土壤含水量均呈减小趋势。(3)田间试验中,60cm以内土层土壤含水量与灌溉定额基本呈正相关。当灌溉定额一定时,要保持较高的土壤含水量就要兼顾灌水周期和灌溉定额,即不仅要保证“勤灌”,又不能灌得“太浅”。此外,灌水频率高、灌溉定额小对土壤盐分淋洗有显著的作用。随着灌溉周期的延长,覆膜对土壤的保水、抑盐作用就越显著,在不能保证“勤灌”的地区,覆膜相当重要。(4)通过对棉花主根区范围内土壤盐分含量及棉花产量对比分析可知,灌水定额对产量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灌水周期。综合土壤水分、抑盐和产量等因素得出灌水周期7天,灌溉定额为260 m3/亩的处理为2007年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优灌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