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三国演义》,以雄浑的历史画卷、活脱的人物性格、博大的社会意蕴,赢得了古今中外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其影响之深、流传之广,堪称民族文学的瑰宝。目前为止,《三国演义》被译为拉丁文、英文、法文、德语、荷兰语、俄文、爱沙尼亚文、波兰文等多种文字,影响深远,甚至有“中国史诗”之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散发的无穷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译者将其译为英文。然而,在《三国演义》的众多英译本中,许多都是节选,现存的《三国演义》全译本有二:分别为C.H. Brewitt-Taylor在20世纪初翻译、1925年首次出版的译作和Moss Roberts于20世纪80年代翻译、1992年首次出版的译作。随着两个译本的问世,《三国演义》的翻译开始备受关注,然而在许多英译本中,诗词的翻译经常被忽略,这无疑是《三国演义》译史中的一大憾事。《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且语言“文备众体”,集多种文体于一体。其中诗歌体裁更是该小说的精髓和一朵璀璨的奇葩,诗、词、曲、赋一应俱全,表现错落有致,穿插巧夺天工,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演绎浑然一体。诗歌是作者寄予和阐发情感的绝佳形式,又是美学元素的集合体,这一方面为小说中故事情节的铺垫增添了效果,彰显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但也给后来的翻译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因此成功地将诗词原本的美再现对译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成为《三国演义》译本成败的关键。当今译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的诗词翻译,但是对于《三国演义》中的诗词却鲜有研究。而且,大多数学者集中于研究诗词语言的可译性,对于不同译者在翻译《三国演义》中诗词时是否寄予了译者自身的情感,或者说,不同译者所呈现差异化的诗词翻译形式是否因为译者移情差异所致,这一问题未曾有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选取《三国演义》中的部分诗词,从移情视角出发,对C.H. Brewitt-Taylor和Moss Roberts两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通过例证说明两个译本在诗词翻译中的情感传递情况。《三国演义》诗词翻译移情研究分三个方面:审美移情、文化移情和移情障碍。通过对C.H. Brewitt-Taylor和Moss Roberts两译本中的诗词进行系统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在诗词翻译中都存在移情现象,而且应用了不同的移情法,C.H. Brewitt-Taylor主要移情于译文与译文读者,而Moss Roberts主要移情于原文和原文作者。从二者的诗词翻译中可以看出,翻译并不具有许多翻译理论所宣称的那样“信”和“客观”,译者并不那样“中立”和“实事求是”,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性非但不可避免而且必不可少,因为翻译赖以存在的基础—语言,翻译赖以存在的主体—译者,都具有主观属性。这种主观属性不总是主观臆造,而是翻译中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式,是翻译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端正这种主观性不是对翻译客观性的否定,而是一种对翻译主观性的辩证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