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流变材料及减振控制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zh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智能材料及其结构系统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作为一种典型的智能材料,电流变液体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粘度、模量和屈服应力等发生迅速变化,而当电场取消后,液体的性能又迅速恢复到常态。由于电流变液的这一特性,实现了电场与力矩之间的可控、无级和可逆传递,特别适合于在机电耦合系统中的应用,如减振器、离合器、制动器和机器人等,因而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电流变器件响应迅速、能耗小、控制方便,在汽车悬架的半主动控制和结构振动控制方面显示了诱人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研制的电流变液普遍存在着剪切应力值小,高剪切速率下难以成链,温度稳定性差和沉淀等问题,导致电流变减振器阻尼力调节范围小,高速失效等。因此,研制高性能的电流变液体材料和开发性能优良的电流变减振器仍然是一个艰巨的工作。本文围绕高性能电流变液体材料的研制,电流变减振器及汽车悬架半主动控制方法的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①针对TiO2 具有高介电常数, 而在干态却表现出很弱的电流变效应的问题,依据介电极化理论和电导模型,提出了采用铈、钇离子掺杂TiO2,制备高性能无水电流变液体材料的方法。实验发现,掺杂引起TiO2晶格畸变,晶面间距增大,缺陷密度增加,极化能力增强,电流变液体力学性能大幅增长。②采用Sol-gel 方法成功制备了铈、钇掺杂TiO2电流变粉体颗粒材料。实验表明,制备工艺参数和条件直接影响掺杂TiO2的相成分、均匀性、粒径和介电性质,从而对电流变活性产生重要的影响,严格控制工艺条件是制备高性能电流变粉体颗粒材料的关键。③利用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分析等现代分析手段,对电流变粉体颗粒材料进行了物理表征。实验发现,颗粒的微观形貌呈多边形,大小基本均匀,粒径在30-50 μm 。干凝胶的热分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200℃以下发生吸附水分及有机溶剂的挥发;200℃~400℃出现有机物丁基等的断裂、分解和燃烧;400℃以上为无定形二氧化钛的持续晶化过程。晶化过程不存在明显的晶化温度。Ce、Y 掺杂均促进了晶化过程,但抑制二氧化钛从锐钛矿结构向金红石结构的相变程度不同,Y 的作用更强。④研究了粉体颗粒材料的介电性质如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和电导率。实验发现:掺杂引起颗粒介电常数、介电损耗和电导率升高,介电损耗角的正切由小于0.05上升到0.565,电导率由3×10-9S/m上升到8.25×10-7 S/m,低频介电常数由90.5上升到273;颗粒介电性质与掺杂量有明显的依赖关系,表明掺杂引起TiO2颗粒介电性能的改变是导致电流变液力学性能显著升高的内在原因。
其他文献
棉花秸秆作为棉花产业的副产品,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原料。但由于棉秆主茎粗细不一致,枝权较多,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且常以焚烧、掩埋等方式对棉花秸秆进行处理,不仅
铁电材料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促成了新兴交叉学科——集成铁电学的出现,以铁电随机存储器(FRAM)为代表的铁电集成器件的诞生,推进了信息时代的发展。FRAM器件利用了铁电材料剩
文章通过对影响人口增长的经济和教育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建立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教育水平、收入分配差距三者之间的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
包装物作为产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企业为此承担了较重的税负,因而对其进行筹划意义重大。目前已有的包装物纳税筹划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采用包装物与包装物押金
本文从结构—性能研究以及应用技术开发两个方面对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SFRC)进行了全面的深入探讨。 在结构—性能研究部分,本文首次采用有限元计算对SFRC内应力传递和分配
纳米氧化物在介质中的分散是纳米颗粒合成和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在纳米颗粒胶体物系中加入高分子聚合物使之吸附在颗粒表面是防止纳米颗粒团聚生长的有效方法。它们通过改变静
<正> 笔者应用中药外敷治疗酒渣鼻3例,收到满意效果,介绍于下: 中药组成及配制:桃仁9克珍珠1~1.5克麻仁8~9克轻粉0.15克红粉0.15克上药共研细末,加入熬好冷却凝固之猪板油适量,
超导电力技术是21世纪电力工业重要的高技术储备。高温超导体高性能、低成本的优点给超导体在电力工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带来了希望。高温超导体直流输运特性是其应用的基础,以
原始凭证审核是会计核算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分析原始凭证审核,从凭证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及问题的原始凭证可能造成的后果,加强原始凭证审核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
本文从研究罗马法中的统一适用于人身法和财产法的取得时效制度入手,扩展研究了近现代欧美民法人身法和刑法中残留的身份占有制度,得出了有必要恢复取得时效制度在人身法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