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观察不同运动程度功能损伤后运动相关脑区运动前区(premotor area,PMA)与初级运动区(primary motor cortex,M1)之间的脑功能连接变化,探究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损伤后脑效应机制和针刺治疗效应靶点,为针刺促进脑梗死运动功能损伤后脑功能重塑提供影像学证据。方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后左侧运动功能障碍者31例,根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分为轻中度(50-99分)运动功能损伤组22例、重度(0-49分)运动功能损伤组9例,进行临床量表评价、静息态、针刺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选取双侧背侧运动前区(dorsal premotor area,PMd)、腹侧运动前区(ventral premotor area,PMv)、初级运动区(M1)为种子点,计算并比较针刺患侧阳陵泉前后对这15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变化的影响及与FMA的相关性。结果:1.受试者基础数据对比: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针感、针感等级、MMSE评分方面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基线可比性,并可配合完成相关试验及评价。2.两组间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对比:(1)在静息态时,两组15对种子点对之间均呈增强的功能连接强度,其中,重度运动功能损伤组病灶侧PMv与健侧M1之间功能连接强度明显强于轻中度运动功能损伤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4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针刺态时,两组15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内静息态与针刺态两种状态下各对种子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对比:(1)全组内静息态与针刺态时,各对种子点对之间均呈增强的功能连接强度,其中针刺状态时健侧PMd与病灶侧M1之间、双侧PMv之间功能连接强度较静息态时明显增强,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3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轻中度运动功能损伤组中,针刺态时健侧PMd与病灶侧M1之间、双侧PMv之间功能连接强度较静息态时明显增强,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3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在静息态与针刺态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变化与全组数据变化相一致。(3)在重度运动损伤组中,针刺态时病灶侧PMv-M1之间功能连接强度较静息态时明显减弱,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4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变化与全组数据变化不一致。4.FMA评分与15对种子点对之间功能连接强度的相关性分析:(1)在静息态时,全组中FMA评分与病灶侧PMv-M1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负相关关系(r=-0.371,P<0.05);在重度运动功能损伤组中,FMA评分与健侧PMd-M1、双侧PMv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正相关关系(r=0.704及r=0.845,P<0.05)。(2)在针刺态时,重度运动功能损伤组中FMA评分与健侧PMv-M1、病灶侧PMd-M1之间功能连接强度呈正相关关系(r=0.691及r=0.747,P<0.05)。结论:脑梗死后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损伤的脑效应机制在脑功能重塑过程中存在不同的形式和相应的脑区,损伤程度越重的患者,其大脑健侧M1与病灶侧PMv之间存在更强的功能连接;针刺在双侧PMd、PMv与M1之间选择特定的效应靶点,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通过抑制异常功能连接,加强健侧及双侧半球间的连通性,补偿患侧受损的功能,从而促进脑梗死后偏瘫的脑功能恢复与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