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三大经济安全,是事关国家发展与稳定、独立与自主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2018年初以来,中美爆发严重的贸易争端,在过山车般的贸易争端中,农产品总是成为争端与谈判的重要内容。幸运的是,中国粮食尤其是口粮自给为我们争取到了谈判的空间和主动权。在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交织的复杂背景下,粮食早已超越了普通农产品,成为垄断经营产品、金融投机产品、国际与地缘政治产品、国家战略产品。虽然近两年的各类中央文件都在强调要实现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但是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保障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需求相匹配的有效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必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政策导向,谨防未来粮食战争的爆发。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农资价格的持续抬升,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不断下降,制约了中国的粮食生产。此外,中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双重约束长期存在,在农业生物技术没有取得重大进步的情况下,粮食增产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农业基础设施被视为未来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全国宏观数据和江西省Z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案例深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的粮食增产效应。为了准确全面的评估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影响,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包含时间长度、空间宽度、种类维度、项目覆盖深度的宏微观结合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评估框架,实证分析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影响。具体来讲,核心研究内容分为5个部分:研究内容一: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总体效应评估此部分内容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评估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粮食增产效应。首先使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进行了基本的回归分析,其次采用“面板结构向量自回归”(PSVAR)方法和拆分样本的方式做了稳健性检验,分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以及粮食主销区三个子样本。实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而言,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粮食增产,相关系数为0.0794;分区域而言,农业基础设施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了不同的粮食增产效应,表现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相关系数依次为0.109、0.065、-0.0608;此外,农业基础设施粮食增产效应在第3年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研究内容二: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长期与短期效应评估此部分内容首先在对粮食生产变量与农业基础设施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基础设施与粮食生产的长期均衡模型和短期波动模型,并利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长期效应上,短期效应不明显。研究内容三: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类型差异效应评估此部分内容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的GMM方法分别估计了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电力设施、农村交通设施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进一步讨论。实证结果表明:三类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的增产效应强弱排序均为“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电力设施>农村交通设施”。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是保障粮食增产最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而农村交通设施对粮食增产的效应最小且不稳健。从细分阶段来看,农业电力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显著增强。研究内容四: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区域差异效应评估此部分内容构建了三大主粮在我国的主产区域的基础上,分区域实证分析了农业基础设施整体上和分类型两种情况下各主粮生产区域对农业基础设施需求程度以及具体的需求类型。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一是,三大主粮主产区域的粮食生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稻谷、小麦主产区的稻谷、小麦生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较大,而玉米主产区的玉米生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需求较小。二是,细分来看,稻谷主产区域的稻谷生产最需要的是农田水利设施,玉米主产区域玉米生产最需要的也是农田水利设施,而小麦主产区域的小麦生产最需要的是农业电力设施。研究内容五: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增产的项目覆盖差异效应评估此部分内容首先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增产的路径,主要包括“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复种指数、提升管理效率、减少旱涝灾害”五个方面。其次选取江西省Z农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样本,对Z农场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概述,并重点介绍了Z农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情况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利用构建的评估方法得出Z农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增加了耕地面积并大幅提升稻谷生产的复种指数,促进了粮食增产。但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复种指数的大幅提升也使得稻谷生产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内卷化”困境。综合上述研究,本研究从科学规划、稳定供给、强化管护以及完善配套四个主要方面提出政策建议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