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由抗凝剂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成的三联抗栓治疗(triple antithrombotic therapy,TAT)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防缺血性事件的核心治疗方案,但伴随TAT的是不可忽略的高出血风险,而当前TAT的最佳疗程仍存在争论,因此本研究拟对AF患者合并ACS或PCI术后的TAT的疗程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以及系统评价以找出最佳的TAT疗程。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 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数据,遵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有序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并提取相关数据,利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通过比较四种不同TAT疗程的出血事件的概率,包括TIMI大出血事件、TIMI小出血和颅内出血事件,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卒中、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和支架血栓事件的概率,并对比各方案的累积排名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从而确定最佳的TAT疗程方案。同时采用Cochran Q检验和I~2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不一致性因子(IFs)、不一致模型检验和节点拆分法检验不一致性,另外为了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本研究还通过有序剔除单个文献的方式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在本研究中TAT疗程被划分为四组,短疗程TAT定义为不超过一周的TAT或由单一的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组成的双联抗栓治疗(dual antithrombotic therapy,DAT)方案,普通疗程TAT为1-6周,中间疗程的TAT为6周至6个月,长疗程TAT则定义为6-12个月。本研究所有的统计分析都在Stata软件(版本14.0)进行,文献评价在Review Manager5.3进行。在第二部分中对房颤患者合并ACS或PCI术后抗栓的治疗进行了综述。结果:在荟萃分析了7个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的12329例患者的数据后,本研究发现:1.短期疗程TAT和普通疗程TAT与中间疗程TAT相比发生TIMI大出血事件的风险更低,但其他方案两两之间在TIMI大出血事件上并没有明显差异,各方案在TIMI小出血以及颅内出血事件上也没有显著差异,但依据SUCRA值对每种方案对各类出血事件概率进行排名,结果显示短疗程TAT均拥有最高的SUCRA值;2.长疗程TAT相较于短疗程TAT和普通疗程TAT有着更低的支架血栓形成风险,而其余方案两两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各方案在MACE、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率以及卒中事件上也没有显著差异,同时根据SUCRA值对每种方案的各类出血事件概率进行排名,结果显示不同方案在减少缺血事件上有着不同的优势;3.虽然在TIMI大出血事件上存在局部的不一致性,但不一致性在整体水平上是可以接受,而在其余事件上没有发现明显的不一致性,并且也没有发现显著的异质性;4.敏感性分析显示,在有序排除单个研究的影响后研究的结果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结论:在房颤合并ACS或PCI术后患者中,长疗程TAT对于支架内血栓形成高风险的患者可能是合理的,但短期TAT与较少的出血并发症相关,并且各抗栓方案在大多数缺血事件上没有显着差异。因此,总体而言,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短期TAT应作为默认策略,除非有支架血栓形成的高风险需要适当延长TAT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