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肝脏缺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HIRI)发生机制较复杂的。目前认为氧自由基引起肝细胞膜、线粒体膜、微粒体膜以及溶酶体膜发生脂质过氧化,产生脂质过氧化产物及其降解产物-MDA及烃类,可进一步加重生物膜的损伤,破坏生物膜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使其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肝细胞的坏死。而且氧自由基及脂质过氧化产物可改变和灭活多种巯基酶类的活性,如Na十-K十ATP酶、SOD等。另一方面,肝缺血时ATP减少,膜泵功能障碍,黄嘌呤脱氢酶大量转变为XOD。故本文以以ALT、AST及肝细胞形态学改变反映肝细胞的受损程度,MDA反应机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SOD、XOD、GSH-PX活性的水平反映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异丙酚已被报道在一些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保作用,例如心脏、大脑以及下肢。据报道,这种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或是激活自由基或是抑制了钙通道。另外,据报道称,异丙酚能诱导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和血管活性药物前列腺素的产生,这些都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益。2.实验研究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0只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Ⅱ~Ⅴ组均在第一肝门阻断前20min用药。Ⅰ组:假手术组;Ⅱ组:模型对照组,经尾静脉持续输注0.9%NS 1ml/kg﹒h;Ⅲ组:异丙酚5mg/kg﹒h组;Ⅳ组:异丙酚10mg/kg﹒h组;Ⅴ组:异丙酚20mg/kg﹒h。肝门阻断30min、再灌注60min分别取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取血后立即处死大鼠,切除肝组织,测定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OD)、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并光镜、电镜观察肝组织超微结构。结果Ⅱ、Ⅲ、Ⅳ、Ⅴ组血清ALT、AST活性均高于Ⅰ组(P﹤0.01),Ⅲ、Ⅳ、Ⅴ组血清ALT、AST活性均低于Ⅱ组(P﹤0.05, 0.01),Ⅲ、Ⅳ、Ⅴ组间血清ALT、AST活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01)。与Ⅰ组比较,Ⅱ、Ⅲ、Ⅳ、Ⅴ组肝组织MDA含量升高、XOD活性升高(P﹤0.05,0.01),Ⅱ组肝组织SOD活性降低,Ⅲ、Ⅳ、Ⅴ组肝组织SOD活性升高;与Ⅱ组比较,Ⅲ、Ⅳ、Ⅴ组肝组织MDA含量降低、XOD活性降低、SOD和GSH-PX活性升高(P﹤0.05,0.01)。Ⅲ、Ⅳ、Ⅴ组间肝组织MDA含量、XOD活性、SOD、GSH-PX活性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5,0.01)。Ⅲ、Ⅳ、Ⅴ组肝细胞病理学改变轻于Ⅱ组,且Ⅲ、Ⅳ、Ⅴ组间肝细胞病理学改变有差异。结论异丙酚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3.临床研究目的观察肝脏手术中肝门阻断前后及应用异丙酚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以及术后肝功能变化,探讨异丙酚预防肝门阻断肝癌切除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ASAⅠ-Ⅱ级拟行肝叶切除手术的肝癌患者20例(全部行肝门阻断)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异丙酚组(B组),每组10例。异丙酚组于麻醉插管后全程用微泵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3 mg / kg·h。记录术前(T1)、麻醉后20min(T2)、阻断肝门后5min(T3)、10min(T4)、停阻断后10min(T5)、40min(T6)时点的MAP、HR、CVP、SPO2,各组阻断肝门时间、麻醉恢复时间,术后24h、72h肝功能ALT、AST变化。结果两组各时点MAP、HR、CVP、SPO2无显著差异。两组麻醉恢复时间无差异。两组术前ALT、AST水平无差异。术后24h、72h两组肝功能ALT、AST两组比较差异显著,与术前肝功能ALT、AST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ALT、AST水平明显低对照组(p<0.05,0.01)。结论异丙酚可以减轻肝癌术中阻断肝门导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影响麻醉恢复时间,临床上应用于肝癌手术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