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强大的T细胞激活剂,葡萄球菌肠毒素(SE)治疗肿瘤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但是,葡萄球菌肠毒素导致呕吐腹泻及引起食物中毒等副作用严重的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葡萄球菌肠毒素A突变体(SEA-H61D)先前被研究者实验证实丧失催吐毒性但却能保持刺激鼠脾淋巴细胞的活性。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体外和体内试验评价了该突变体作为抗肿瘤制剂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证实了经全身给药恒河猴、新西兰大白兔和C57小鼠可耐受至少10倍于治疗剂量的SEA-H61D攻击。并在证实SEA-H61D可刺激分泌IFN-7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uclearcells,PBMC)增殖后,发现极低浓度SEA-H61D可激活PBMC对多数人源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杀伤作用。此外,全身给予125至500μg/Kg的SEA-H61D可诱导C57小鼠CD4+和CD8+T细胞的系统激活。通过筛选敏感动物和肿瘤类型,发现SEA-H61D全身给药,可以抑制多种小鼠移植瘤模型的肿瘤生长,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了明显的肿瘤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整个治疗过程中毒副作用轻微。我们第一次系统证实了SEA-H61D作为肿瘤免疫治疗制剂的可行性,体内外实验均证明较我国临床使用的含SEC的金葡菌除菌滤液制品具有更高的肿瘤抑制活性,值得进一步临床评价。
葡萄球菌中毒性休克毒素(TSS-1)是除SEA外另一活性较强的超抗原,也是已知超抗原中分子量最低的。为发展肿瘤特异的超抗原抗肿瘤制剂,本研究采用肝癌特异多肽实现对超抗原的导向治疗。利用完整的肝癌细胞作为靶标,我们利用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获得了一新型多肽HCC79,HCC79可以以高亲合力和特异性结合肝癌细胞。竞争结合实验表明该肽可与肝癌特异的单抗Hab25竞争结合肝癌细胞。体外合成的HCC79不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但细胞迁移实验表明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侵袭。我们构建了HCC79与TSST-1的融合蛋白,并取得了显著的肿瘤细胞导向效果。融合蛋白可以特异、高亲合力的结合肝癌细胞,并在体内外实验证实较单独TSST-1具有更高的肿瘤抑制活性。
国外有多种抗体导向的超抗原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未有导向超抗原治疗肝癌的报道。本研究首次制备了抗肝癌基因工程抗体Hab25和TSST-1及其系列突变体的融合蛋白(DT)。重组蛋白采用一新型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TIG-trx获得表达,较传统pET载体较大程度的提高了可溶性,并可省去常规载体需要表达后酶切去掉trx蛋白的步骤。DT可溶性蛋白被纯化后,通过体内外实验测定其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融合蛋白DT对肝癌细胞具有较高的亲合力,并可有效的激活T细胞裂解人肝癌细胞SMMC-7721。通过移植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建立SCID小鼠肝癌模型,发现DT组较单独的TSST-1具有更高的肿瘤生长抑制率和更低的成瘤率。为了降低TSST-1在融合分子中导致的毒性,本研究还构建了毒性可能更低的DT-88-194,DT-Q136A突变体分子,其中DT-88-194缺失TSST-1前87个氨基酸(与MHC-Ⅱ结合的区域),DT-Q136A为136位氨基酸的点突变体(该突变使TSST-1致死性下降)。体外实验证明DT-88-194,DT-Q136A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杀伤作用不低于DT,值得进一步深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