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州窑系是宋元时期我国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广泛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一带。扒村窑位于河南省中部的禹州境内,是磁州窑系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与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登封窑、博山窑同承一脉,产品中以白地黑花瓷为主,把制瓷工艺和中国传统书画相结合,表现题材多样,风格粗犷、质朴。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扒村窑被发现以来,虽有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冯先铭、叶喆民等陶瓷专家先后对扒村窑遗址进行考察,写过篇幅不长的调查报告,相比于对磁州窑的大量专题研究,扒村窑似乎还未引起陶瓷界的广泛重视,更没有美术界同仁的参与,长期以来扒村窑被淹没类同于磁州窑的其它类型中。本文在对扒村窑窑址和地表残留瓷片、博物馆馆藏文物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郭学雷《明代磁州窑瓷器》中禹州出土的传世器物、私人收藏,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联系美术史的相关内容,对宋元时期的扒村窑瓷器进行分析整理,从研究纹饰入手,对扒村窑瓷绘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渊源,纹饰中所反映的社会历史信息,书法、绘画成就及其在陶瓷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作出了初步的尝试和探讨,从艺术价值、史学价值、民俗价值多方面进行了综合评析。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扒村窑装饰艺术产生的时代背景,包括扒村窑所在地禹州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宋元时代美术、陶瓷业的发展状况;第二部分从借鉴唐代长沙窑的装饰手法到扒村窑作为磁州窑的一个分支独特的艺术特色的形成,阐述扒村窑瓷绘风格产生的文化渊源;第三部分运用分型分式的研究方法将扒村窑彩绘的典型题材大致分为三大类:书法文字装饰、山水花鸟装饰、人物类装饰,每一大类又划分出若干不同类型,揭示出彩绘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第四部分综合上述资料,从瓷绘的民间性、综合性等方面分析扒村窑瓷绘的艺术风格;第五部分在探讨扒村窑与同时代主要扒村窑场的横向联系之后,通过对后世青花、五彩、斗彩瓷的对比研究,讨论它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