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关于茶多酚的综述。该部分综述了近年来茶多酚的化学结构、生物活性和提取工艺等三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二章是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滇山茶是我国所特有的茶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其栽种史已有一千多年,在中医上有止血、解毒和抗痢疾的功效,主要用于咯血,便血,月经过多,痢疾和烧伤等的治疗。而目前尚未见有滇山茶化学成分的报道,为了确定滇山茶的活性成分,加大对滇山茶的基础研究,作者对滇山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首次从滇山茶中分离到7个酚性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质谱、薄层色谱等技术手段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没食子酸甲酯(2),1,2,3,6-四-氧-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3),1,6-二-氧-没食子酰基-2,3-六-羟基-联二苯-β-D-葡萄糖苷(4),没食子酸没食子酯(5),槲皮素(6)和山萘酚(7)。这7个酚性化合物抗DPPH自由基的活性顺序是:3 > 4 > 6 > 1 > 5 > Vc > 2 > 7,其中3, 4和5的抗DPPH自由基活性是首次报到。第三章是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的化学成分研究。幌伞枫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云南(西双版纳、河口)、广西(龙州)、广东(广州、云浮、徐闻)、海南(陵水、崖县、昌江),印度、不丹、锡金、孟加拉、缅甸和印度尼西亚亦有分布。在中医上常用于治疗烧伤,疖肿,蛇伤及风热感冒,有髓心利尿的功效。而目前对幌伞枫的研究仅有1988年宋任华的一篇文献报道(鉴定4个化合物),其基础研究仍十分薄弱。为了给幌伞枫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作者对幌伞枫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析。从幌伞枫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技术手段分别鉴定为绿原酸(1),异绿原酸(2),正戊基-β-D-呋喃果糖苷(3),balanophonin 4-O-β-D-glucopyranoside (4)和4,4’,9-trihydroxy-3,3’,5-trimethoxy-4-β-D-gluco-pyranoside-7,9’-epoxylignan (5)。其中化合物5是新化合物。第四章是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中苦马豆素结构的进一步鉴定。苦马豆素自发现并鉴定以来的20余年,其碳谱信号未进行过全归属,仅有一篇文献对其氢谱进行了全归属。本论文从变异黄芪中分离到苦马豆素,并对20多年来有关苦马豆素的氢谱和碳谱进行了比较,运用2D-NMR技术手段对其碳谱信号首次进行了全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