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产生菌核的植物病原真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pecies)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为材料,从致病力、菌丝生长速度、在PDA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及子囊孢子形态等传统性状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简称ITS)两个方面对供试菌株的属性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结果: 1.核盘菌属真菌的4个种中,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丝生长速度最快(18.5~19.8 mm/d),菌落较厚,菌核最大,但产量最低(11~22粒/皿),对小白菜叶片的致病力最强;三叶草核盘菌(S.trifoliorum)菌丝生长速度中等(13.5~14.0 mm/d),菌落透明,菌核产量为56~62粒/皿,致病力较核盘菌弱;小核盘菌(S.minor)菌丝生长速度中等(13.8~14.5 mm/d),菌落较厚,菌核小而多(522~551粒/皿),致病力强,与核盘菌没有显著差异(P>0.05)。雪腐核盘菌菌丝生长速度最慢(11.9~12.4 mm/d),菌落较厚,菌核大小与三叶草核盘菌相似,菌核产量为135~151粒/皿。上述4种核盘菌的菌核均易脱离基质。灰霉菌菌丝生长速度中等(11.0~15.0 mm/d),形成蓬松的菌落,后期产生灰色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菌核不易脱离基质,菌核产量为36~156粒/皿,致病力与三叶草核盘菌相当。 2.核盘菌(Sclerotinia species)和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真菌核糖体ITS区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种内虽然各菌株的寄主和地理来源不同,但ITS区序列完全无变异或仅在碱基构成上存在微小的变异。不同种菌株ITS区序列在碱基构成上有稍大的变异,而对该区序列的系统聚类分析表明,核盘菌及其近缘种四个种虽然地理来源和寄主不同,但种内的不同菌株均在一个独立的聚类组中,而且和灰霉菌在聚类关系上明显分开,因此可利用该区进行核盘菌及其近缘种的分类鉴定。 首次对来自日本和我国神农架且不同寄主的3株雪腐核盘菌(Sclerotinia nivalis Saito)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DNA序列进行了测定,并于GenBank中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没有发现序列完全相同的真菌种类,雪腐核盘菌(Sclerotinia nivalis)在GenBank中属于还从未登陆过的新种,已将雪腐核盘菌中国分离物Let-19及日本分离物AGT和C-1-2的ITS序列在GenBank进行了注册,登陆号分别为DQ234388、DQ287338和DQ287339。本实验中核盘菌及其近缘种11个菌株的ITS序列均已在GenBank进行了注册。 从分子水平上初步证明了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和核盘菌(Sclerotinia species)的亲缘关系较近。